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良好的开端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
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1956年4月初,毛泽东提出:要独立自主,吊车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订了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956年1月,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毛泽东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地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精神: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提出“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带便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主要)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
2.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八大的基本任务: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大会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开展。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各级党组织纷纷召开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迅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鸣放”的高潮。目的: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的一种政治局面。主要反对的错误倾向: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再设计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是反右派的斗争被严重的扩大化了。在运动中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也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大跃进”及其纠正
“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力图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1957年冬季,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多快好省”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只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八届六中全会《决议》批评了混淆集体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界限的思想;否定商品生产的思想;取消按劳分配的思想。
1959年2月——4月间,制定的纠“左”文件有《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
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自然灾害;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
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962年1、2月间,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族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的现象;纺织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文化大革命”导火线:1965年11与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指导方针:《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
“二月逆流”: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事件的发生,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四人帮”:江青、姚文元、张春娇、王洪文(1976年10月6日粉碎)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人民代表大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1.建设的成就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中国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及时长远发展规划,其中,1956年制定的第一个十二年发展规划提前实现,1963年提前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
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世纪90年代,尼克松总统检讨美国对华政策,于1972年2月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