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一节 《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严峻考验: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的胜利果实,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2.全国解放与土地改革
1951年10月,和平解放西藏,签订协议。到1953年3月,建立县级和县级以上民族自治区47个。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开展土地运动。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摆脱了宗法的人身束缚,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民主改革: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
1951年9月,开展了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3.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没收官僚资本,对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消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一方面,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会议的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1951年至1952年春,“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处决:刘青山、张子善。1952年1月,“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第一,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第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的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第二节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五种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2.过渡时期总路线
主要表现: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等。“一化三改”
历史的必然性: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革
农业合作道路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先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五,要把社会改革统计数改造相结合。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社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形式:资本家经营;高级形式:公私合营(个别企业和全行业)。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第一,有偿的而不是无偿的,逐步的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3.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五”计划。第一个一五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生产的基础傻瓜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一五期间,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57年,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中国已经胜利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解放。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解放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