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1978年5月11日,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继延安整风之后的有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起点是《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为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十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团,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两大问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3.四项原则的内容和重要作用
1979年3月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上,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其内容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重要作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四项基本原则为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地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4.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5.改革开放的起步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人民长期奋斗的几件大事是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现代化建设。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委员长叶剑英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政策。
1980年5月,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社会主义现代化纲领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奋斗目标;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一届一中全会:总书记——胡耀邦;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陈云。
1982年11月至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完成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
十二届二中全会之后开始全面整党。1984年19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经济特区(1988年4月,海南省)——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5月,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内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系统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传呼机阶段的理论,完整的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订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三大正式制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实际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信贷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4年初,根据十四大的精神,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1月,决定在县级以上发展“三讲”(讲学习、讲正气、讲政治)教育。
1999年,我国经历的乙烯类风险和考验有北约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法轮功”组织非法聚众闹事;李登辉抛出“两国论”。
“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001年9月,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2001年12月,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注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