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抗日战争后的国际格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它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帝国主义受到消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第二次大战之后,美国称雄;社会主义的苏联在经受战争的考验后,得以较快的恢复和巩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二是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级的政治格局。
上述国际格局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战后不久,美国拟定了一个准备称霸世界的所谓“全球战略计划”。为实现此计划,美国在“遏制”苏联势力的旗号下积极向全球扩张,并把夺取中国,以巩固它在亚洲的地位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为此,美国继续采取自中国抗战后期就已确立的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严峻考验:在形势对国民党不利时,力促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以期用和平手段诱骗向国民党投降,使美国不战而控制中国;从各方面大力加强国民党的力量,一旦和谈目的不能实现时,便帮助国民党与决战,以期用武力打败,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
2.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走势
一是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二是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三是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它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背道而驰,因而最终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唾弃。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在经纪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三个阶级的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完整的建国方案。其主要内容: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3.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1945年8月25日,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重大任务:巩固国内团结,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9月19日,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出席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解放区军民进行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平绥战役、津浦战役等自卫反击战,并取得了胜利。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党派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会议通过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
1946年2月10日,革命的特务破坏“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演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制造校场口惨案;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派出请愿团赴南京情愿,遭到国民党当局知识的大批暴徒围殴,制造下关惨案。
4.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国共关系破裂:1947年2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令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
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不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向背,则是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小米加步枪”一定能战胜“飞机架坦克”
在的正确领导下,各解放区军民英勇奋战,1947年2月粉碎了革命的军队的全面进攻;6月,基本粉碎了美国的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平率领的晋冀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在鲁西南地区大量歼敌,配合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随后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与之相配合,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1947年8月中旬,扭转了西北战局,结束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于同年12月转入反攻);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于同年渐次转入反攻);。期间,晋察冀野战军与11月12日攻占石家庄,开创了人民军队攻占大城市的先例。
2.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正式提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报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3.土地革命
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知了彻底的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第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第二,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一员,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第三,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之外,再无出路。
5.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国统区人民所进行的第二条战线(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的斗争,以学生运动为发端。
1945年,“一二一”运动,在昆明爆发,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基本口号。
1946年12月30日,“一二三O”运动,在北平爆发,以“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为基本口号。
1947年5月20日,“五二O”惨案,在南京、天津爆发,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6.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7年间,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中,先后有120万工人举行罢工。
1947年,二二八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有力地显示了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的暴虐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革命精神,它是全国人民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原新疆省伊犁、塔城、阿山三个专区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群众,爆发了武装斗争。“三区革命”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国民党政府迫压力,派出代表团同三区革命政府代表团举行谈判,于1946年1月签订11项和平条款。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乌兰夫为主席。
7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7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第一次联合会议在香港举行。1948年1月1日,宣布成立;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组成: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办、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前身第三党)、青年党、国家社会党。黄炎培、张澜先后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6日在重庆宣布成立,1944年9月决定改名。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5年12月16日,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以及有着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在重庆成立。黄炎培、胡厥文等当选常务理事。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1945年12月30日,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为主,还有一部分工商界爱国人士,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会务由马叙伦负责。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1935年11月10日,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3日,改名农工党,章伯钧任主席。
中国致公党(致公党):1925年10月,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47年5月,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时改组,选举李济深为主席(未公开),陈其尤为副主席。
九三学社: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在重庆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1945年9月3日,改建为九三学社。1945年5月4日,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许德衍等当选为理事。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12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谢雪红任主席。
8.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民主党派寻找第三条路,他们主张政治上实现美英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经纪上实现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他们所提倡的实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走的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明确宣告,民盟坚决不能够在是非曲直之间,有中立的态度;表示今后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8月,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受邀请,分别从香港、上海、北平及海外,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表示“愿在的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的接受了的领导。
第三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局定性的阶段。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三大战役:辽沈(1948.9.12——1948.11.2,林彪、罗荣桓)、淮海(1948.11.6——1949.1.10,刘伯承、陈毅、邓*平、粟裕、谭震林等)、平津(1948.11.29——1949.1.31,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共歼敌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
2.南京国民党证券的覆灭
三大战役后,为了挽救局面,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借“和平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布置长江防线,以便卷土重来。毛泽东和及时揭露了蒋介石的阴谋。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一文《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的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以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进行谈判;4月20日,国民党政府电令其和谈代表拒绝在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之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从大陆逃往台湾省。至1949年底,解放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
3.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其主要内容:
第一,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第二,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的要求。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的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二,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第三,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主资产阶级。
4.人民政协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662人参加。
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基础,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主要方针:关于新中国的国体与政体(《共同纲领》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确立了执政的地位)、基本的民族政策、经济工作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外交工作原则。
5.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的胜利,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再次,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争。(两个联盟:劳动者联盟、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