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22、积极性的本源是需要。
23、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 互利原则 信用原则 相容原则
24、工作扩大化是横向地扩大工人的工作范围,使一个工人所做工作种类更为多样化,每个工人除了担负原来自己所做的工种外,还扩大担负他的上、下工序原来由其他人所做的工种。
工作专业化是指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把工作分解为许多很小的单一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操作内容及操作程序,并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激励,使工作保持高效率。
工作轮换是指工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进行轮换操作。
工作丰富化是指通过增加工作内容本身挑战性、自觉性、责任和成就等激励因素,提高人们对工作的积极性,获得更高的工作成绩和效果。
25、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过程,即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向定方向发展的,如何能使这个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的发展过程。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
26、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27、情感型的个性特征:情绪易波动,并左右行动
外向型的个性特征: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
独立型的个性特征:独立性强,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易受外来因素所干扰,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镇静自如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内向型的个性特征: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显得沉静而孤僻。
顺从型的个性特征:独立性差,易接受暗示,不加批判地按照别人的意旨办事,在紧急情况下表现的惊慌失措。
28、最早进行领导方式的研究者是——勒温
29、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的倾向。
30、信息沟通的形式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1、组织的基本作用:人力汇集作用 人力放大作用
32、个人能否体验的到工作压力取决于:知觉、经历、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人际关系等。
33、组织气氛的和谐性包括:⑴组织成员的认同感;⑵组织成员的协同感;⑶组织成员参与意识的强弱;⑷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3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 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35、人际关系的分类: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可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可分为——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36、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⑴更富挑战性的工作;⑵公平的报酬;⑶公正的晋升;⑷支持性的工作环境;⑸工作团队;⑹上级的管理;⑺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37、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性理论:需要层次论; E·R·G论; 成就需要论和双因素论
38、人的能力的差异表现在:⑴能力的水平差异 ⑵能力的类型差异 ⑶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39、组织变革的阻力:⑴来自观念的阻力;⑵来自地位的阻力;⑶来自经济的阻力;⑷来自习惯的阻力;⑸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减少组织变革的阻力的措施:教育;参与;促进与支持;奖惩;利用群体动力;力场分析
40、信息沟通的原则:明确 完整性 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信息沟通的要求:⑴沟通要有认真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性;⑵沟通的内容要确切;⑶沟通要有诚意,取得对方信任并建立起感情;⑷提倡平行沟通;⑸提倡直接沟通;⑹设计固定沟通渠道,形成沟通常规。
41、领导者的领导艺术表现在:⑴待人艺术 ⑵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
42、公平理论的内容:亚当斯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做比较,如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这种比较过程还包括同本人的历史的贡献报酬比率做比较,可用公式表示:
在管理上的启示:⑴公平奖励职工 ⑵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 ⑶教育组织成员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想象。
47.途径-目标 理论提出的四种领导方式:1)支持型 2)参与型 3)指导型 4)以成就为目的的领导方式
48.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因果关系知觉
49.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基本的激励需要:1)对权力的需要 2)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 3)
50.群体内聚力在群体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1)满意感 2)沟通 3)敌意 4)生产率 5)对改革的阻碍 6)群体意识
51.组织文化的功能: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功能
52.气质应用原则:气质绝对原则 气质互补原则 气质发展原则
53.冲突的来源的因素:1)沟通因素 2)结构因素 包括规模.参与.角色冲突.奖酬制度.资源的有限性.全力3)个人行为因素
54.影响知觉选择的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
55.沸洛伊德的个性理论:他认为人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寻求满足,它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人生来就有的,自我考虑到现实环境的限制。超我则按社会规范来衡量是非善恶。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不是分立的,乃是相互彼此相互作用而构成人的个性整体
56.人体在群体中获得需要和满足: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
57.建立学习型组织所进行的五项“修炼”的内容:1)自我超越,就是不断的认识自己,认识外界的变化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58.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9.组织行为学形成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60.群体决策的优越性:1)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
2)有利于调动更多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61.谈判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利,合法,事人有别,信用原则
62.团队的基本特征:目标明确;界限不明;角色分工;对共同目标的承诺;领导和结构;责任心;公平的绩效评估;互相信任。
63.个性理论如何在管理中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点配备不同的工作岗位,使尽其才,提高人们的工作成就感 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 3)提高管理水平
6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而非正式群体是组织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能互相满足而结成伙伴
65.强化理论的基本思想:热别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有创造和改变外部环境,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内容:积极强化;惩罚;消极强化(逃避性学习);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