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学概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初步了解语言的性质和语言的类型,了解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语言的符号特性和结构特性;明确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大致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包括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和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认识人类的语言
1.1语言的性质和类型,1.2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2.1语言的符号特性,2.2语言的结构特性
第三节研究语言的科学
3.1语言学的任务,3.2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3.3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要点:
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内容更多,用处更大,能够创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其他手段是语言的辅助形式和转换形式。
2.语言不但是最直观和最易识别的民族标志,同时还是国家的标志。纵观古今,语言和民族、语言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3.从语言历时演变角度,可建立语言谱系分类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从语言共时状态角度,可建立语言形态分类或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
4.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系、语族;(2)屈折语、孤立语;(3)综合语、分析语。
2.领会:(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2)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3)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4)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方言;(2)说明不同类型语言的主要特点;(3)解释为什么说"口语第一性,书面语第二性"。
4.综合应用:(1)语言的本体知识和外围知识有什么区別和联系;(2)为什么汉语中互相听不懂的吴语、粤语、闽语等仍属于汉语的方言。
第二节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知识要点:
1.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
2.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层次和层级、组合和聚合。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符号;(2)能指、所指;(3)约定、任意;(4)不变、可变;(5)线性、离散;(6)层次、层级;(7)组合、聚合。
2.领会:(1)能指和所指的关系;(2)约定性和任意性的关系;(3)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关系;(4)线性和离散性的关系;(5)层次性和层级性的关系;(6)组合和聚合的关系。
3.简单应用:(1)语言符号包括哪些不同类型;(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举例;(3)语言符号的约定性和任意性举例;(4)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举例;(5)语言结构的线性和离散性举例;(6)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和层级性举例;(7)语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举例。
4.综合应用:(1)说明语言的符号特性和结构特性;(2)说明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异同;(3)说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研究语言的科学
知识要点:
1.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大的。语言学既有各个分支学科,又有不同研究取向。
2.语言学主要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基础科学,以语言本体作为核心研究内容。同时语言学也兼具自然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性质,兼顾与语言关系紧密的外围学科。
3.语言学的古代传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哲学思考的角度研究语言、从语文学习
的角度研究语言、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研究语言。
4.从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审视语言学的现代思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学理论
主要有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考核要求:
1.识记:(1)"小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2)层次分析法;(3)分布分析法;(4)变换分析法;(5)普遍语法。
2.领会:(1)语言的本体研究;(2)语言与心理研究;(3)语言与社会研究;(4)语言学的应用研究;(5)语言研究中的哲学思考;(6)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7)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方法;(8)语言的描写方法和结构语言学;(9)语言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语言学;(10)语言的认知功能和功能语言学。
3.简单应用:(1)了解什么是语言的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2)了解什么是语言分析的历史比较法;(3)了解结构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4)了解生成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5)了解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4.综合应用:(1)说明社会需求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2)说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3)说明语言学的研究取向;(4)说明索绪尔的主要贡献;(5)说明结构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层次和层级、组合和聚合;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和言语、语言的符号特性、语言的结构特性。
第二章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音的各种属性,了解语音的表现形式,了解语音的各种记录方式;初步了解元辅音分析,了解汉语的声韵调分析,了解音节结构的构造形式和特点;了解音素和音位的区别,初步掌握归纳音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音位的区别特征;了解语流音变的儿化、变音、变调现象,了解韵律节奏的停延、轻重和升降现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音概说
1.1什么是语音,1.2语音的属性,1.3语音的表现形式,1.4语音的记录方式
第二节元辅音和声韵调
2.1元辅音分析,2.2声韵调分析,2.3音节结构
第三节音位和音位变体
3.1设立音位的原因,3.2设立音位的方法
第四节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4.1语流音变,4.2韵律节奏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音概说
知识要点:
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且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指: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3.人的发音器官包括:肺、声带、声腔(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
4.语音的单位分为:音流、音段、节拍群、轻重音组、音节、音素。
5.主要的记音符号为:《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音;(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3)语音的生理属性;(4)语音的社会属性;(5)反切法;(6)《汉语拼音方案》;(7)“国际音标”。
2.领会:(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且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3)人的发音器官构造;(4)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5)语音的各级单位;(6)汉语历史上的几种记音符号。
3.简单应用:(1)辨别语音和其他声音;(2)解释为何能从语音上判别男女老少;(3)了解为何语音的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4.综合应用:(1)根据材料切分出不同的语音单位;(2)说明汉语从古至今的几种记音符号及各自的优缺点;(3)说明《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节元辅音和声韵调
知识要点:
1.元音的生理分析:开口度、舌位、唇形、元音舌位图。
2.辅音的生理分析: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3.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分类:成分分类法、韵尾分类法、四呼分类法。
4.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系统:调值、调类、五度标调法。
5.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音节结构层次构造。
考核要求:
1.识记:(1)元音;(2)辅音;(3)声母;(4)韵母;(5)声调;(6)音节。
2.领会:(1)元音的开口度、舌位和唇形;(2)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汉语韵母的三种分类方法;(4)汉语普通话的五度标调法;(5)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标准元音”及其作用;(2)辨析不同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的异同;(3)了解元音区别于辅音的特点;(4)了解汉语音节的层次构造。
4.综合应用:(1)解释汉语普通话声母和辅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为汉语普通话韵母作出不同分类;(3)说明调值和调类之间的关系;(4)用国际音标为汉语普通话音节标音。
第三节音位和音位变体
知识要点:
1.音位是最小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
2.设立音位的方法主要有:对立原则、互补原则、语音近似原则。
3.音位的区别特征指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考核要求:
1.识记:(1)音位;(2)音素;(3)区别特征。
2.领会:(1)音位是最小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2)设立音位的三个主要原则;(3)音位的区别特征是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3.简单应用:(1)了解音位和音素的异同;(2)了解普通话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的联系。
4.综合应用:(1)从音位归纳原则分析《汉语拼音方案》;(2)根据材料分析不同的音位之间通过什么区别特征来区别彼此。
第四节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知识要点:
1.汉语普通话的儿化音变规律:本韵与儿化韵的对应关系。
2.变音的类型: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3.汉语普通话的变调类型:上声变调、“一、不”变调。
4.韵律节奏:停延、轻重、升降。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流音变;(2)儿化;(3)变音;(4)上声变调;(5)“一、不”变调;(6)停延;(7)轻重;(8)升降。
2.领会:(1)语流音变包括儿化、变音和变调等;(2)韵律结构包括停延、轻重和升降等;(3)汉语普通话儿化韵和本韵之间的对应关系;(4)变音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5)汉语普通话的变调类型有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6)汉语普通话的轻音音节和重音。
3.简单应用:(1)分析材料中儿化韵的实际读音;(2)分析材料中上声连读的实际调值;(3)了解停顿的三种类型;(4)分析语调和字调的区别。
4.综合应用:(1)分析普通话不同儿化韵的实际发音及儿化现象的作用;(2)分析材料中的变音类型是同化、异化、弱化,还是脱落;(3)分析不同语言对“轻重”的不同利用。
四、本章的董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音的属性;语音的表现形式;语音的各种记录方式;元辅音分析,声韵调分析,音节结构;音素和音位,归纳音位原则和方法;语流音变的儿化、变音、变调现象;韵律节奏的停延、轻重和升降现象。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元音和辅音,声母、韵母和声调;音位和区别特征;语流音变。
第三章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汇的性质;了解语素的定义和类型,了解词的不同构造形式和“语”的构造特点;了解词和语的各种语汇分类。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汇概说
1.1什么是语汇,1.2语汇的特点
第二节词语的构造
2.1语素,2.2词的构造形式,2.3“语"的构造特点
第三节词语的分类
3.1词的分类,3.2“语"的分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汇概说
知识要点:
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的总和,不仅包括“词”,还包括“语”。
2.语汇在产生上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在发展上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汇;(2)词;(3)语。
2.领会:(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的总和;(2)语汇在产生、使用和发展上的特点。
3.简单应用:根据材料分析哪些语言成分属于语汇,应该收入词典;哪些不属于语汇,无需收入词典。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汇在产生上的任意性和理据性;(2)说明词汇在表达上的普遍性和民族性;(3)说明语汇在变化中的活跃性和稳定性。
第二节词语的构造
知识要点:
1.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
2.语素的类型: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
3.词的构造:直接成词、转化成词、语汇构词、语法构词(构形)。
4.“语"的特点: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种类的特殊性。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素;(2)直接成词;(3)转化成词;(4)语汇构词;(5)语法构词;(6)单纯词;(7)合成词。
2.领会:(1)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2)语素的四种分类方式;(3)词的四种构造方式;(4)“语”的三个特点。
3.简单应用:(1)分析具体语言成分是音节、语素,还是词;(2)分析具体词语由几个语素组成。
4.综合应用:(1)说明语素的类别并分析具体语素的所属类型;(2)说明语素和词之间的关系;(3)了解语汇构词的三种类型,并分析具体合成词属于哪种结构类型;(4)了解语的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和种类的特殊性。
第三节词语的分类
知识要点:
1.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同音词和同形词等。
2.语的类型: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谈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考核要求:
1.识记:(1)基本词;(2)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3)常用词和非常用词;(4)通用词和非通用词;(5)惯用语和读语;(6)成语和歇后语。
2.领会:(1)词的分类: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同音词和同形词;(2)语的类型: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读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3.简单应用:(1)了解单纯词和合成词的区别;(2)了解汉语基本词的组成和特点;(3)了解一般词的组成;(4)了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几种手段;(5)了解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多音节词之间的关系;(2)解释为何汉语同音词数量大;(3)说明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并为具体的词归类;(4)区别简缩构词和简缩词语。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汇的性质——任意性和理据性、普遍性和民族性、活跃性和稳定性;语素的类型——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词的不同构造形式;词的分类、语的分类。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素的定义和不同类型、词的不同构造形式。
......
更多请点击下载:00541语言学概论自考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