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掌握中西方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差异,认识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分析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
二、课程内容
(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
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夏商周三代在行政管理上的共性及其各自的特点,分析西周时期周天子在行政决策和联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世卿世禄制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政体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
第二节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节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一)夏朝地方行政体制
(二)商朝地方行政体制
(三)西周地方行政体制
第四节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一)夏商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
(二)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三)西周的行政文书
(四)西周的行政执行
(五)西周的行政监督
第五节夏商周的官员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
(二)官员的管理机构
(三)官员的爵制
(四)官员的俸禄和退休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转变
(一)大国争霸直接导致等级君主制的解体
(二)强卿专制促使中央集权体制雏型的出现
(三)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中央集权管理体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
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
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2)禅让制度。(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三)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1)内外服制。(2)分封制度。(3)乡遂管理体制。
2.理解:(1)夏朝地方诸侯的独立性。(2)商朝内外服管理方式的差异。(3)周朝对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发展。
3.应用:分析分封制度与宗法、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
(四)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1)周朝行政决策的两种形式及行政联络的方式。(2)周朝行政文书的名称和作用。
2.理解:(1)周朝时期行政执行的统一性和灵活性。(2)周朝行政监督的两种形式及其具体运作方式。
3.应用:分析夏商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
(五)夏商周的人事管理
1.识记:(1)周朝人事官员名称和爵制。(2)退休制度。(3)养老制度。
2.理解:夏商周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
3.应用:分析世卿世禄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六)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转变
1.理解:(1)了解强卿专制的基本情况及其危害。(2)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2.应用:分析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体制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分析秦汉体制对后世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影响,分析中央行政体制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原因,认识皇帝在决策中的地位,了解秦汉官员管理中出现的新举措。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皇帝制度
(二)宰相制度及其变迁
(三)列卿
(四)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州
(二)郡县制度与王国列侯制郡的机构及官员设置情况。
(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秦汉政府的行政决策
(二)秦汉政府的行政执行
(三)秦汉政府的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
(二)官员的任用
(三)官员的考核
(四)官员的待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枢体制
1.识记:(1)皇权和相权的内容。(2)三公宰相制。
2.理解:(1)皇帝尊号的独占性和至尊性。(2)实行中外朝制的目的。(3)领或录尚书事制的作用。
3.应用:(1)综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析三_公宰相制与丞相制的不同。
(二)中央职能机构
1.识记:(1)列卿名称及职责。(2)相府诸曹的设置。(3)尚书台诸曹的设置。
2.理解:(1)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分工的差异。(2)尚书台分曹理事制度与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的异同。
3.应用:列卿制度如何促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三)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1)郡守的职权。(2)县令的职掌。(3)郡县长官的两类属官。(4)郡府、县廷的分曹理事制度。(5)乡官的设置和职能。
2.理解:(1)秦汉京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2)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性。
3.应用:(1)概述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的过程。U)分析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四)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识记:(1)会议制度的内容。(2)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3)秦及汉初御史大夫的职责及其主要属官。(4)中央对地方监察的两个系统和地方两级监察。
2.理解:(1)皇帝获取决策信息的途径。(2)各级官员在行政执行中的行政处置权。(3)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4)丞相府司直与御史中丞在行
政监察中的分工。
3.应用:(1)分析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2)概述行政权与监察权
相互分离的过程。
(五)行政官员管理
1.识记:(1)任子、訾选、察举、征辟、博士弟子等选官方式。(2)汉朝官员的任用程序、方式和限制。(3)两种考核方式。
2.理解:察举制与后世科举制的不同。
3.应用:分析察举制度的弊端。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体制的过渡性质,掌握这一时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分析行政决策中形成两种决策方式的原因,掌握这一时期监察制度的新变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三公列卿体制的逐步解体
(二)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
(二)军政一体化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四)基层行政组织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录用和考核
(二)官员的待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识记:(1)尚书机构的内部组织。(2)中书省主要职官及其变化。(3)侍中省职官及其职权。
2.理解:(1)三公官职务荣誉化的必然性。(2)三省权力的上升趋势。
3.应用: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过渡性质。
(二)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1)各类州上机构的设置。(2)侨州郡县和左郡县。(3)宗主督护制和二长制。
2.理解:(1)地方行政管理中军政合一的特点。(2)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端。
3.应用:分析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识记:(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决策方式的两种形式。(2)尚书省在行政执行中的权力。(3)御史台的官吏及其职责。
2.理解:(1)行政决策呈现两种不同程序的原因。(2)监察制度进步的表现。
3.应用:分析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原因及其利弊。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2)官员的俸禄结构。(3)停年格制。
2.理解:(1)考核制度的形式化。(2)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3.应用:分析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隋唐国家行政体制趋于成熟和定型的特点,分析隋唐行政管理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趋势,认识隋唐体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三省体制的定型和调整
(二)翰林院和枢密院
(三)中央各职能机构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道
(二)州府领县制和县下基层组织
(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
(二)官员的任用
(三)官员的品阶、勋爵制度
(四)官员的考课
(五)官员的待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枢体制
1.识记:(1)唐朝对隋朝制度进一步调整的内容。(2)政事堂的演变过程。
2.理解:(1)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不同。(2)翰林学士地位的特殊性。(3)中晚唐时期枢密使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3.应用:(1)分析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内容。(2)分析唐朝对三
省权责变革的基本精神。(3)分析中晚唐时期宦官长期专权的原因。
(二)中央职能机构
1.识记:(1)六部、九寺、五监名称及职责。(2)三司的构成。
2.理解:六部在中央职能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
3.应用:分析六部与九寺五监之间既分工又制衡的关系。
(三)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1)各种道级官员的名称。(2)都护府的设置及其职责。(3)周边小
王国的特殊行政体制。(4)基层行政组织的形式。
2.理解:(1)隋唐道制的复杂性。(2)节度使所辖之道与唐初之道的不同。
(3)州职责的演变。(4)羁縻府州的性质。
3.应用:概述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四)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1)各类决策会议的组织方式。(2)“内制”和“外制”。(3)律、令、格、式的内容。(4)御史台三院名称及其职责。(5)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
2.理解:(1)唐朝行政执行的制度化和法律化。(2)谏官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应用:(1)分析唐朝行政决策的特点。(2)分析隋唐行政监察制度的成就。
(五)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官员选拔的途径。(2)科举考试种类和程序。(3)吏部铨选官员的标准。
2.理解:(1)科举考试在选官制度中的重要地位。(2)品阶勋爵的内容和功用。
(3)考核结果与升迁的关系。
3.应用:分析差遣任职法的利弊。
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五代、宋行政体制中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趋势,掌握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行政体制变动的直接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第二节宋朝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两府三司制
(二)中央各职能机构
第三节宋朝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路
(二)州、府、军、监
(三)县和县下基层行政组织
第四节宋朝政府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五节宋朝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
(二)官员的任职
(三)官员的考课
(四)官员的待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枢体制
1.识记:(1)五代时期中枢机构名称及其职责。(2)宋朝两府三司名称及其职责。
2.理解:(1)五代时期中枢体制的过渡性质。(2)宋朝宰相制度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3.应用:比较两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宰相制的异同。
(二)中央职能部门
1.识记:元丰改制后尚书省内部结构。
2.理解:(1)五代时期中央职能机构的两套系统。(2)北宋初年差遣职对六部职权的削夺。
3.应用:概述元丰改制对中央职能机构的影响。
(三)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1.识记:(1)路级机构的设置和职权。(2)州、府机构的官员设置。
2.理解:(1)五代后期节度使地位的下降。(2)路作为行政层级的不规范性。(3)对州、府长官的严格监督制约措施。
3.应用:(1)分析宋朝未出现地方割据的原因。(2)分析宋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
(四)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1)宋朝决策会议形式和内容。(2)内制和外制。
2.理解:(1)五代行政决策混乱的原因和影响。(2)五代行政执行的随意性和混乱性及其成因。(3)宋朝会议制度的成熟。(4)宋朝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
3.应用:(1)分析宋朝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特点。(2)分析宋朝轻重相
制、交叉监督的行政监察格局及其弊端。
(五)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殿试登第者的等级。(2)官、职、差遣的区分。(3)考课内容和标准。
2.理解:(1)科举规则的细密和规模、范围的扩大。(2)荫补、纳资入官对宋朝官员素质的影响。(3)磨勘制度及其对考核的影响。
3.应用:分析宋朝优待官员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
第六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辽、金、元三朝行政体制的特点,掌握辽、金、元三朝行政管理中“因俗而治”的原则,总结多种管理方式并存的行政体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辽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第二节金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第三节元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央政府行政体制
1.识记:(1)辽朝北南面官制及其职权。(2)勃极烈制的内容。(3)金熙宗以后尚书省、枢密院的职责。(4)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的职权。
2.理解:(1)北面官在辽政权中的重心地位。(2)金初勃极烈制中的氏族制残余因素。(3)元朝政务、军务中枢的沟通方式。
3.应用:分析辽、金、元三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异同。
(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识记:(1)辽朝五京道的分权管理方式。(2)金朝路的设置及其职能。(3)金朝府、州的种类。(4)金朝猛安谋克制的组织形式。
2.理解:(1)辽朝投下军州的特殊管理方式。(2)金朝州的军政合一管理方式。(3)金朝行台尚书省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关系。(4)元朝地方行政系统隶属关系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3.应用:(1)分析辽金时期“因俗而治”原则在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具体体现。
(2)试述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行政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识记:(1)辽朝的法定监察机构和中丞司。(2)金朝地方监察的两种形式。(3)元朝决策会议的形式。(4)元朝政令下达程序。
2.理解:(1)金朝皇帝在兼听前提下的最后决断权。(2)金朝职能机构的独立处置权和尚书省对执行政务的监督权。(3)金朝御史台和谏院的监察职能。
3.应用:(1)分析辽、金、元三朝行政决策中氏族制度残余的影响。(2)概述元朝监察制度的建树并分析其弊端。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辽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金朝选拔官吏的双重标准。(3)元朝选拔官员的方式。
2.理解:(1)辽朝官员考核制度的粗疏性。(2)元朝行政官员考核和升迁的制度化。
3.应用:分析辽、金、元三朝在官员选拔和升迁上的民族歧视政策。
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分析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异同,认识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特殊作用,分析监察制度的建树和弊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宰相制的废除和内阁制的建立
(二)司礼监
(三)六部
(四)五军都督府
(五)诸寺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省—三司分立与督抚的设置
(二)道
(三)府、州、县
(四)乡老人制和里甲制
(五)边远地区的行政体制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及其方式
(二)六部及地方政府执行政令
(三)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备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任用和回避
(二)官员的考核
(三)官员的升迁
(四)官员的品级和俸禄
(五)官员的休假和退休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枢体制
1.识记:司礼监的机构设置情况。
2.理解:(1)司礼监在明朝中枢中的重要地位。(2)翰林院与内阁的密切关系。
3.应用:分析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不同之处。
(二)中央职能部门
1.识记:三法司的构成。
2.理解:(1)六部地位和权力的空前提高。(2)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之间的制约关系。(3)诸寺权力的削弱和大理寺职权的加强。
3.应用:分析六部在明朝中央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1)省级三司名称。(2)道的种类及不同道的职责。(3)里甲制度。
2.理解:(1)三司分权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2)道的辖区的不定性和道员品秩的差异性。
3.应用:(1)分析明朝地方层级的变革要点。(2)分析明朝乡村的自治管理形式。
(四)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识记:(1)诏敕的下达程序。(2)监察机构的两大系统。(3)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
2.理解:(1)内阁首辅的主要权力。(2)司礼监宦官的批红权。(3)内阁和六科的封驳坟。(4)职能机构独立处置权的有限性。
3.应用:(1)分析皇帝在票拟批红决策系统中的作用。(2)分析明朝监察制度的建树和弊端。
(五)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科举考试的程序。(2)掣签法。(3)回避制度。
2.理解:(1)考满和考察结果对官员升降的影响。(2)重要官员退休的灵活性。
3.应用:分析科举制度在明朝选官制度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清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情况,掌握清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了解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分析监察制度与君主高度集权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文馆、内三院、内阁
(三)军机处
(四)六部、理藩院、大理寺
(五)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
(六)宗人府、内务府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省
(二)道
(三)府、厅、州、县
(四)里社制与保甲制
(五)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议政的形式
(二)内阁票拟
(三)军机处承旨拟办
(四)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执行政令
(五)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任用及回避
(二)官员的考核和升迁
(三)官员的封爵、俸禄、休假和退休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枢机构的演变
1.识记:(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组成人员。(2)内三院的组成。(3)军机处的职官设置。
2.理解:(1)内阁实权的有限性。(2)军机处机构组织的特殊性。
3.应用:(1)论述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初政治体制中的地位。(2)综述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二)中央职能部门
1.识记:(1)六部、理藩院、大理寺的设置。(2)太常寺、光禄寺、鸿狀寺、太仆寺的地位。
2.理解:(1)清朝六部职权的下降。(2)内务府设置的意义。(3)宗人府在中央机关中的地位。
(三)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1)省级职官设置。(2)保甲体制。(3)盟旗制度。
2.理解:(1)督抚之间的制约关系。(2)地方官员设置的灵活性。(3)保甲制度的功能。(4)改土归流的意义。
3.应用:分析清朝督抚与明朝督抚的不同。
(四)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识记:谕旨的下达方式。
2.理解:(1)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的权威性。(2)内阁权力的衰落。(3)军机处决策权力的重要性和广泛性。(4)行政执行的强制性和引导性。(5)监察网络的严密性。
3.应用:(1)分析军机处在清朝行政决策中的地位。(2)分析监察制度与君主高度集权的关系。
(五)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官员的任用方式。(2)回避制度的内容。(3)俸禄、恩俸和养廉银。
2.理解:(1)庶吉士的地位。(2)官员任用制度中的民族歧视色彩。(3)休假、退休制度的完善。(4)清朝官员选拔制度的多样性。
下篇:中国近代行政管理-引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国情和行政体制的演变过程,总结近代中国行政管理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特点,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
(一)近代中国国情与行政体制的演变
(二)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
(三)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近代中国国情与行政体制的演变
1.识记: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的三个阶段。
2.应用: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二)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
1.理解:(1)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与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不同特点。(2)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与西方近代行政管理的不同特点。
2.应用: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
(三)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理解:(1)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2)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3)人民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
2.应用:(1)总结新民主主义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及现实启示。(2)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晚清政府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明了晚清政府不同时期行政决策的变化和特点,分析戊戌变法期间行政执行的阻力和清末行政执行的变化,掌握晚清人事行政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一)中央政府洋务机构的设立
(二)戌戌改革与“新政”的推行
(三)预备立宪与封建帝制的结束
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
(一)地方督抚权力的加强
(二)新疆、台湾设省
(三)盛京改制与东三省行政改革
(四)省行政体制改革
(五)省以下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
(二)新的任官考试制度
(三)行政官员任用制度的改革
(四)官俸制度的改革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其附属机构
1.识记:(1)南北通商大臣的地位。(2)总税务司的职能。(3)同文馆设立的意义。
2.理解:(1)总理衙门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2)总理衙门的性质。
3.应用:分析总理衙门在行政管理上的特点。
(二)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
1.识记:(1)清政府立宪的宗旨。(2)中央资政院的性质和职权。(3)《十九信条》的实质。
2.理解:(1)“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2)“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3)1906年官制改革的内容。
3.应用:(1)比较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性质。(2)论述皇族内阁的性质及成立的意义。
(三)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
1.识记:(1)新疆、台湾设省的时间和意义。(2)省以下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
2.理解:(1)盛京改制的内容和性质。(2)东三省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3)1907年省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3.应用:分析地方督抚权力加强的原因。
(四)行政决策
1.识记:(1)军机处加强决策保密制度的措施。(2)督办政务处和会议政务处在决策中的地位。
2.理解:(1)太后垂帘听政的决策体制和决策程序。(2)“责任内阁”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形式。
3.应用:分析总理衙门在决策中的地位。
(五)行政执行
1.理解:(1)“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的措施和遇到的阻力。(2)“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2.应用:分析晚清前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六)行政监督
1.识记:《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和《审计院官制草案》的颁布。
2.理解:(1)《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的主要内容。(2)资政院、咨议局行政监督权的实现方式。(3)弼德院行政监督的方式及其局限。
(七)行政官员管理
1.识记:(1)清末任官考试的两种方式。(2)清末职官分级及任用方式。(3)清末官俸改革的内容。
2.理解:(1)废科举兴学堂的意义。(2)清末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十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南京临时政府中央行政体制的构成及其建制特点,掌握临时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分析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知晓临时政府官员管理制度,熟悉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和发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二)临时大总统
(三)中央行政各部
(四)《临时约法》中设计的责任内阁制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南京府
(二)省军政府
(三)军政分府
(四)县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二)官员的考核与奖惩
(三)官员的俸禄和抚恤
第五节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
(一)中华民国军务院
(二)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
(三)中华民国(护法)政府
(四)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五)广州国民政府
(六)武汉国民政府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1.识记: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二)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识记:(1)临时大总统的地位。(2)临时大总统的办事机构。
2.理解:(1)临时大总统的职权。(2)中央各部的职权。
3.应用:分析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识记:《临时约法》的性质。
2.理解:(1)《临时约法》下大总统的职权。(2)《临时约法》下国务院的行政责任。
3.应用:分析《临时约法》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区别。
(四)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1.识记:(1)南京府的行政机构及其职权。(2)省军政府的两种类型。
2.理解:军政分府设置的原因和特点。
(五)行政决策
1.理解:(1)临时大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和决策方式。(2)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2.应用:分析参谋本部在行政决策中的特殊作用。
(六)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临时参议院的监督方式。
2.理解:(1)行政办事规程的内容。(2)文书制度改革的内容。
3.应用:分析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七)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行政官员选拔的原则。(2)行政官员的任用方式。(3)行政官员的俸禄制度和奖恤政策。
2.理解:(1)行政官员考核的内容。(2)行政官员的奖惩原则和方式。
(八)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
1.识记:(1)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的建制原则。(2)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及其体制的变化。
2.理解:(1)中华民国军务院的性质。(2)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性质和建制原则。(3)武汉国民政府改组后行政体制的变化。
3.应用:(1)分析南方6个革命政府的性质和特点。(2)分析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改组后行政体制的变化。(3)分析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
第十一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北洋军阀政府不同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格局和地方行政体制的新变化,掌握行政决策权随着军权的消长而不断变化的规律,分析造成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熟悉这一时期行政监督和文官制度的基本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频繁变化
(一)袁世凯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二)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四)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省的行政体制
(二)道的行政体制
(三)县的行政体制
(四)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五)特别市与普通市的行政体制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二)官员的待遇和抚恤
(三)官员的惩戒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动
1.识记:(1)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发展的三个阶段。(2)《中华民国约法》下大总统的职权。
2■理解:(1)总统制阶段袁世凯对中央政府机构的改组。(2)袁世凯为称帝复辟对行政体制所作的变动。
3.应角:论述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的手段。
(二)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1.识记:(1)文人总统徐世昌的组阁原则。(2)段褀瑞执政府的构成。
2.理解:(1)段褀瑞的超责任内阁体制及府院间的矛盾。(2)贿选总统曹锟控制下的责任内阁。(3)张作霖军事独裁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体制。
3.应用:分析参战督办操纵总统和内阁的手段。
(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识记:(1)调整省制的基本原则。(2)1922年省军政长官名称的变化。(3)袁世凯设道的思路。(4)特别市和普通市的划分标准。
2.理解:(1)《省官制》对省制的调整。(2)东省特别行政区的建制特点。(3)京兆特别行政区的建制特点。
3.应用:(1)论述道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及其职权。(2)比较《划一令》和《县官制》中关于县制的异同。
(四)行政决策
1.识记:(1)政事堂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2)直系军阀统治时期行政决策的三个阶段。
2.理解:(1)总统制下行政决策的特点。(2)临时执政府奉命决策方式。(3)陆海军大元帅的军事独裁。
3.应用:(1)论述袁世凯侵夺国务院行政决策权的手段。(2)论述段褀瑞控制行政决策谋取个人独裁的方法。
(五)行政执行
1.识记:1912年11月《公文程式令》中规定的公文程式种类。
2.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两个基本趋向。
3.应用:分析造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六)行政监督
1.识记:(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监督的方式。(2)司法监督的系统及其监督机关。
2.理解:(1)立法机关监督的逐步取消。(2)审计院的监督范围。
(七)行政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1.识记:(1)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主要方式。(2)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种类和主持机关。
2.理解:(1)文官高等考试的资格和方式。(2)文官普通考试的资格和方式。
(3)甄别的含义和方法。(4)甄用的含义和方法。
3.应用:论述行政官员的任用方式和任用程序。
(八)行政官员的待遇
1.识记:(1)北洋政府官俸的种类。(2)北洋政府文官恤金种类及享受资格。
2.理解:北洋政府文官保障的具体内容。
(九)行政官员的惩戒
1.识记:(1)文官惩戒的主持机关。(2)文官惩戒处分的种类。
2.理解:(1)文官惩戒的条件。(2)文官犯赃治罪的内容。
第十二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和特点,分析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复杂关系,掌握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运作过程的规律及其基本趋向,明了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官员管理的各种制度和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国民政府内部组织机构
(二)五院及所属机构
(三)五院以外的国民政府直辖机关
(四)国民党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省政府
(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三)市政府
(四)县政府
(五)市、县以下自治组织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行政官员的类别
(二)行政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三)行政官员的纪律和待遇
(四)行政官员的考核与奖惩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国民政府的组织体系
1.识记:(1)中央政府的层级结构。(2)国民政府内部直属机构。(3)国民政府直辖机关。
2.理解:(1)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及其职权的变化。(2)军事委员会的特殊地位。
(二)五院的行政体制
1.识记:五院院长的选任机关。
2.理解:五院各自的性质及其机构设置。
3.应用: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与孙中山构想的五院制的区别。
(三)国民党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1.识记:(1)国民党控制行政活动的两个步骤。(2)中政会内部领导体制。
2.理解:《训政纲领》中关于党政关系的规定。
3.应用:分析国民党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四)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1)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2)南京国民政府省级行政单位的种类和数目。(3)市的种类和建市标准。(4)市、县以下地方自治组织的层级和名称。
2.理解:(1)省政府的体制及其特点。(2)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性质及其作用。(3)县政府的领导体制及其机构设置。
(五)行政决策
1.识记: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中枢机关。
2.理解:(1)中政会的决策形式、程序和特点。(2)国民政府委员会的决策范围和决策程序。(3)行政院的决策范围及其决策体制。
3.应用:分析立法院在决策中的实际地位。
(六)行政执行
1.识记:(1)行政执行体制的改变。(2)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2.理解:(1)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调整。(2)改良公文处理的具体措施。
3.应用:论述南京国民政府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的措施。
(七)行政监督
1.识记:监察院行政监督的三个系统。
2.理解:监察院行政监督的局限和矛盾。
3.应用: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发展趋势。
(八)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行政官员的类别。(2)公务员考试的种类。(3)公务员的经济待遇。(4)公务员考核的形式和考核内容。(5)公务员考核的奖惩形式。
2.理解:(1)公务员的任用资格。(2)公务员的任用制度。(3)公务员的纪律。
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和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掌握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系的构架及其特色,分析国民政府提高行政效能的各种措施及其效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一)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立
(二)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提高
(三)“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
(四)扩大国民政府主席的权力
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一)省行政体制的调整
(二)新县制的推行
(三)地方各级参议会的建立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省部级人事管理机构的健全
(二)任官与考试
(三)考核和奖惩
(四)俸给制度和退休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1.识记:(1)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2)国民参政会的组织方式和性质。
2.理解:1943年国民政府改组后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3.应用:(1)分析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和特点。(2)分析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的调整。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1.识记:(1)新县制的层级结构。(2)推行新县制的宗旨。
2.理解:(1)省行政体制的弊端及调整措施。(2)地方各级参议会的性质。
(三)行政决策
1.识记:中央设计局的机构设置及工作程序。
2.理解:国防最高委员会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决策方式。
3.应用:分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程序的新变化。
(四)行政执行
1.理解:(1)行政三联制。(2)分层负责制。(3)幕僚长制。
2.应用:分析国民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
(五)行政监督
1.识记: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调整党政关系的原则。
2.理解: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具体方式。
(六)行政官员管理
1.识记:(1)省部级人事管理机构的名称。(2)国民政府所属官吏考试的种类。(3)战时公务员考绩的类别、内容、程序及奖惩类别。(4)战时公务员退休的种类和条件。
2.理解:(1)1939年《公务员服务法》的内容。(2)1943年《公务员叙级条例》的内容和意义。
第十四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后行政体制的变动,掌握“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行政体制的变化,比较“行宪国大”前后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的异同,分析南京政府在行政执行上的困难。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一)战后初期的行政体制与国民政府的改组
(二)“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一)中央与地方权限的重新划分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气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吏治的整顿
(二)任官考试制度的变化
(三)俸级制度的调整和“三法”的公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1.识记:(1)国民大会的性质和实际作用。(2)总统的地位和职权。(3)五院的性质、职权和机构设置。
2.理解:(1)国民党中政会的恢复及其在行政体制中的地位。(2)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后行政体制的变动。
3.应用:分析“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行政体制的变化。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1.识记:(1)《中华民国宪法》中关于中央、省、县各自职权的划分。(2)地方内战指挥机关的变化。
2.理解:(1)1946年省、县行政体制的调整。(2)“行宪”后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三)行政决策
1.识记:1949年成立的国民党控制行政决策的机关。
2.理解:(1)国民政府改组后的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2)“行宪”后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3)“行宪”后行政院的决策方式和决策范围。
3.应用:比较“行宪国大”前后南京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的异同。
(四)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1)国民党加强行政监督的措施。(2)政府内部监督的具体方式。
2.理解:南京政府行政监督的各种方式。
3.应用:分析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困难。
(五)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公务员升等考试的种类。(2)1945年11月《公务员叙级条例》的内容。(3)1949年南京政府公布的“三法”。
2.理解:(1)南京政府整顿吏治的措施及其后果。(2)战后南京政府任官考试制度的变化。
第十五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工农民主政权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的基本格局,认识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政府行政决策中的作用,总结苏区政府行政执行的经验,掌握苏区政府行政监督的各种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行政体制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第二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三节行政人员的管理
(一)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
(二)行政人员的考核与奖惩
(三)行政人员的待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创建
1.识记(1)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口号。(2)中国共产党“六大”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的内容。
2.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过程。
(二)行政体制的格局及其特点
1.识记:(1)地方行政区划的四种类型。(2)地方行政层级的两种类型。
2.理解:(1)人民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权。(2)各人民委员部的组成及其隶属关系。(3)省、县、区行政体制的格局。(4)乡(市)行政体制的特点。
3.应用:分析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三)施政过程
1.理解:(1)政府行政决策的形式及其决策过程。(2)政府行政执行的双重领导体制。
2.应用:(1)分析党组织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2)总结政府行政执行的经验。
(四)行政监督
1.识记:(1)政府行政监督的基本原则。(2)人民群众的具体监督方式。
(3)工农检査机关的具体监督方式。
2.理解: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的具体形式。
3.应用:综述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
(五)行政人员的管理
1.识记:(1)行政人员考核的具体方式。(2)行政人员奖惩的具体方式。(3)行政人员的生活待遇制度。
2.理解: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
第十六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及其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分析抗日根据地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内涵以及共产党组织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总结抗日民主政权政执行的成功经验,掌握抗日民主政权行政干部管理的方式、原则和政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行政体制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二)抗日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
第二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二)行政执行
(三)行政监督
第三节行政干部的管理
(一)千部管理的机构和形式
(二)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三)干部的教育培训
(四)干部的考核奖惩
(五)干部的福利待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识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
2.理解: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
3.应用:分析抗日根据地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内涵。
(二)行政体制
1.识记:(1)边区政府委员会的地位和职能机构。(2)行政公署的两种类型。
(3)政府的组成方式。(4)(村)行政机构的两种类型。
2.理解:(1)专员公署的性质。(2)行政公署的性质。
3.应用:比较行政公署与专员公署的区别及各自的组成情况。
(三)行政决策
1.识记:边区和县的行政决策机关。
2.理解:共产党领导抗日民主政权行政决策的方式。
3-应用:掌握抗日民主政权加强决策咨询工作的措施。
(四)行政执行
1.应用:总结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执行的经验。
(五)行政监督
1.识记:(1)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内部监督的措施。(2)抗日民主政权群众民主监督的方式。
2.理解: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监督的各种方式。
(六)行政干部的管理
1.识记:(1)抗日民主政权干部管理的组织形式。(2)抗日民主政权干部教育的两种形式。
2.理解:(1)抗日民主政权干部考核和奖惩方式。(2)抗日民主政权干部享受待遇的原则。
3.应用:论述抗日民主政权选任干部的路线、标准和方式。
第十七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人民民主政权行政体制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认识建立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和办事制度的意义,分析人民监督机关的任务和作用,掌握人民民主政权加强行政干部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行政体制
(一)大解放区人民政府
(二)军事管制委员会
(三)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二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集中统一的行政决策体制
(二)行政机关办事制度的建立
(三)人民监察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干部管理
(一)干部的选拔和任免
(二)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大解放区人民政府
1.识记: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组成情况。
2.理解: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及下辖机构。
3.应用:论述分析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性质和意义。
(二)军事管制委员会
1.识记: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组成及其下属机构。
2.理解: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任务。
3.应用: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性质和作用。
(三)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1.识记: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时间。
2.理解: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机构设置、行政层级和意义。
(四)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
1.识记:(1)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机构。(2)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措施。
2.理解:各界代表会的组成、性质、任务和作用。
3.应用:分析建立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的意义。
(五)行政机关办事制度的建立
1.识记:(1)大解放区人民政府会议的种类。(2)大解放区行政公文的种类。
2.理解:(1)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办公制度和行政纪律的内容。(2)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公文处理制度的内容。
(六)人民监察制度的建立
1.识记:人民监察机关的名称和建立时间。
2.理解:人民监察机关的任务和作用。
(七)人民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
1.识记:人民民主政权解决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措施。
2.理解:人民民主政权选任干部的路线、原则和标准。
3.应用:分析人民民主政权在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