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育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04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美育思想,在中国可以追溯到( )
A.原始时期 B.先秦时期
C.魏晋时期 D.两汉时期
2.感性教育是美育的( )
A.中介 B.基础
C.目的 D.内容
3.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的一个本质区别是( )
A.整体性 B.协调性
C.创造性 D.情感性
4.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美俗”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5.西方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 )
A.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 D.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
6.音乐是一门( )
A.空间艺术 B.时间艺术
C.静态艺术 D.动态艺术
7.人格美与人体美、服饰美共同构成( )
A.心灵美 B.人的美
C.行为美 D.风度美
8.( )曾指出,人“已经在自己周围创造了被称之为文化的第二自然”。
A.马克思 B.席勒
C.恩格斯 D.高尔基
9.实用语主要用于人的( )
A.艺术创造 B.外交礼仪
C.日常生活 D.教学用语
10.精神文明指( )
A.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B.精品工程
C.思想政治工作 D.英雄模范的思想言行
11.科学美是( )
A.现实中的美 B.精神领域中的美
C.生产实践的美 D.科学实验的美
12.视觉艺术一般偏重于( )
A.表现 B.象征
C.再现与摹仿 D.摹拟
13.知美教育主要应当让学生知道( )
A.美的本质 B.美的各种表现形态
C.美的规律 D.各种美学理论
14.古人所说的“礼乐”的差别,也是今天所说的( )
A.美育与智育的差别 B.德育与美育的差别
C.德育与智育的差别 D.德育与体育的差别
15.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发生在人的( )
A.学龄晚期 B.少年阶段
C.学前期 D.表少年阶段
16.让学生参与美的创造,既是美育的任务之一,也是美育的( )
A.目标 B.手段 C.目的 D.媒介
17.(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A.行为 B.举止 C.神情 D.手势
18.在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过程中,教师( )
A.只是审美主体 B.只是审美客体
C.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 D.只是受教者
19.教师应努力把一般教育创造性提升到( )
A.审美的高度 B.实践的层面
C.知识教育的水平 D.理论的高度
20.( )是保证具体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审美的形式、规律、完善教学质量、使之产生生动的美育功能的基本手段。
A.语言审美化技能 B.课程审美化技能
C.艺术表现能力 D.艺术批评能力
21.创造力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创造性想象 B.创造性思维
C.观察力 D.记忆力
22.美育与智育的关系,实质上是( )的关系。
A.美与善 B.美与真
C.美与伦理 D.美与教化
23.13岁—20岁的青少年的审美标准具有( )
A.单一性 B.确定性
C.相对性 D.批判性
24.能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的是( )
A.智育 B.游戏—艺术美育
C.艺术教育 D.游戏
25.学校美育的形式以( )为主。
A.课堂教学的美育 B.课外活动的美育
C.校园美化 D.学校领导的重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B.关于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
C.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D.关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问题
E.关于帕格尼尼的音乐问题
27.社会美的内容主要包括( )
A.人的美 B.生产劳动的美
C.革命斗争的美 D.科学实验的美
E.英雄人物的美
28.美育的实践和实施包括( )
A.美育的媒介 B.美育的途径
C.美育的实施原则 D.美育的实施方法
E.施教者的审美素养
29.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美育思想,主要是( )
A.主张“道法自然” B.主张美与善的统一
C.主张养育与德育的融合 D.强调美育的道德教化作用
E.把美育看作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
30.属于视觉艺术的有( )
A.工艺 B.建筑 C.雕塑
D.绘画 E.园林与书法
31.少儿审美态度的形成主要与( )有关。
A.兴趣的培养 B.知觉灵敏性的培养
C.游戏活动 D.审美注意力的培养
E.道德培养
32.小学美育的任务,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 )
A.感受能力 B.想象能力
C.创造能力 D.识别能力
E.鉴赏能力
33.教师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包括( )
A.个体理性与整个社会相统一 B.知识与技能的统一
C.趣味与实践的统一 D.学问与品德的统一
E.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34.少儿进入学校以后,其想象的发展表现在( )
A.随意性增强 B.创造性增多
C.更富于现实性 D.更具有直观性
E.精确性增强
35.美育的愉悦性可以( )人的情感。
A.激发 B.泄导
C.丰富 D.净化
E.升华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现实美
37.超功利性
38.“畸趣”
39.课程审美化技能
40.审美态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生产劳动的养育作用是什么?
42.蔡元培为什么坚决主张舍弃宗教而代之以纯粹的美育?
43.教师内在审美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
44.简述社会美育的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5.人体美的美育作用有哪些?
46.如何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