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11
点击查看:【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D 3.D 4.C 5.B
6.A 7.B 8.B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ABC 2.CDE 3.BD 4.A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批准的,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学习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它完全由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
3.引导发现法是由教师提出课题,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4.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定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主要有:
(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个逐步抽象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
(2)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形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六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
地位和作用:
(1)数学教师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的客体,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数学内容是传递教与学信息的载体;
(4)方法与手段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
(5)教学评价是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
3.(1)教学目标具体化原则;
(2)暴露认知建构过程原则;
(3)信息交流多向性原则;
(4)教学方法整体优化原则;
(5)信息反馈调控原则;
(6)知、情交融原则;
(7)时控性原则。
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1)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中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同时把形象的知识抽象化。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a.采用多种直观手段;
b.充分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
c.注意及时抽象,并再回到具体中去。
2.概念的分类标准:
(1)分类必须以同一个标准为依据;
(2)分类应详尽无遗;
(3)各个属概念应相互排斥;
(4)分类应当按级进行。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很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率最高,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2)例子(求平均数的应用题)
2.(1)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直观比较→重叠→画方格,或分组游戏。(整个过程中反映出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初步概念)。
(2)演示法,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而且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3)操作实验法,由学生操作学具,人人动手,学生易处于主动状态。此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也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