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1
点击查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代表作是( )
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几何原本》 D.《孙子算经》
2.“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这是当代认知学派( )的观点。
A.皮亚杰 B.加涅 C.奥苏贝尔 D.布鲁娜
3.《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颁布于( )
A.1988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4.通过展示的实物、教具等,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操作实验法 B.练习法
C.演示法 D.讲述法
5.相对评分的衡量标准是( )
A.教学目标 B.被试所属团体的“常模”
C.教师确定的目标 D.家长确定的目标
6.根据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思维可分为( )
A.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集中思维
C.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D.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
7.“像1/3、3/4、4/5、5/6、2/7等都是分数”,这种得出分数意义的方法是( )
A.抽象 B.概括 C.综合 D.归纳
8.“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所构成的角叫直角”;“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这里定义直角和定义垂直时违反了规则( )
A.定义应该恰如其分 B.定义不得循环
C.定义不能用比喻 D.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
9.学生看到有关图形、实物或模型,能初步认识其外形、说出名称,说明已达到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求( )
A.初步认识 B.直观认识
C.认识 D.掌握
10.数学概念具有的特点是( )
A.抽象性、概括性、综合性 B.抽象性、概括性、原理性
C.概括性、原理性、综合性 D.概括性、原理性、理想化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制定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是( )
A.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B.数学学科的特点 C.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D.学生已知知识的概化程度 E.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
A.实践性 B.综合性 C.活动性
D.自主性 E.思考性
3.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 )
A.内涵扩大、外延也扩大 B.内涵扩大,外延缩小 C.内涵缩小,外延扩大
D.内涵缩小,处延缩小 E.内涵扩大,有时处延扩大
4.教学评价的特点有( )
A.规定性 B.教育性 C.系统性
D.综合性 E.客观性
5.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文化科学素质是( )
A.数学专业知识 B.相关学科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
D.教育科研方法 E.教育统计与测量基础知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
2.学习难点
3.引导发现法
4.数学思维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2.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有哪几条?
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怎样理解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你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贯彻的?
2.论述概念的分类标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以“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为例,说明教学方法整体优化的原则。
2.用演示法和操作实验法推导长方形面积求积公式,并比较两种方法在推导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