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点击查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2.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 )
A.50年代初 B.60年代初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3.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
A.犯罪数量剧增 B.发案率高
C.反革命犯罪减少 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
4.从世界范围看,造成犯罪暗数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候 B.地理环境 C.时间 D.人为因素
5.犯罪学最早对犯罪人分类的理论依据是( )
A.社会学理论 B.心理学理论 C.人类学理论 D.刑法学理论
6.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7.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8.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9.提出标签论的西方犯罪学家是( )
A.塞林 B.萨瑟兰 C.坦嫩鲍姆 D.塔尔德
10.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
A.犯罪工具 B.犯罪地点 C.犯罪原因 D.犯罪载体
11.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
A.正常性反应 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 D.变态性反应
12.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13.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
A.追求上进的动力 B.精神联系的纽带
C.成材的生活路标 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14.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15.诸多研究表明,初犯年龄与再犯的可能性的关系是( )
A.初犯年龄越小,再犯的可能性越大
B.初犯年龄越大,再犯的可能性越大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的可能性越小
D.初犯年龄越大,再犯的可能性越小
16.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17.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人( )
A.生理方面的因素 B.心理方面的因素
C.周围环境方面的因素 D.个人方面的因素
18.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的人格偏差往往开始于( )
A.儿童或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19.据一项全国性调查统计,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盗窃犯罪案件的高发时间为( )
A.0时—6时 B.10时—16时 C.16时—20时 D.18时—24时
20.人们常把主体所具有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个性特征称为( )
A.气质 B.情感 C.人格 D.情绪
21.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22.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被称为( )
A.犯罪根源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的相关因素
23.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24.犯罪预防中的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
A.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
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
C.犯罪原因的不同
D.犯罪类型的不同
25.九十年代初代表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和实践最高成果的文件是( )
A.《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
B.《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D.《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26.在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中,防止个体实施或重新犯罪的次级阶段的措施主要针对( )
A.普通少年 B.普通公民
C.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D.有不良行为的公民
27.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各项内容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28.如果不能有效地抑制人们的犯罪动机,就应该限制犯罪条件与( )
A.犯罪意念 B.犯罪人 C.犯罪目标 D.犯罪需要
29.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30.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预防主张是(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罪中和罪后预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现阶段,使无组织的自然监督弱化的因素有( )
A.静态管理 B.动态管理 C.城乡人口流动
D.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 E.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
32.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犯罪预防可以分为(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一般预防 E.重点预防
33.犯罪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有( )
A.访谈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文献法 E.临床诊断法
34.80年代前,中国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观点是( )
A.成本论 B.代价论 C.残余论
D.经济论 E.外来论
35.对于“犯罪”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对犯罪学影响较大的学科是( )
A.法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物学 E.经济学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文化冲突
37.贝卡利亚
38.犯罪后果
39.物防
40.犯罪动态
41.环境预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43.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特点。
44.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的职责。
45.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其违法和危害行为区别于一般违法犯罪人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满分共22分。)
46.试论预防重新犯罪。
47.试论犯罪原因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