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235
点击查看:【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D 3.C 4.D 5.C 6.C 7.C 8.D
9.C 10.C 11.B 12.D 13.B 14.C 15.A
16.B 17.D 18.A 19.D 20.C
21.A 22.C 23.A 24.A 25.C
26.C 27.C 28.C 29.B 3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CDE 32.DE 33.ABCDE 34.CE 35.AB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规范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
37.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法人道化原则,他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对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38.是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39.是指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固目标措施。
40.是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41.从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出发,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造成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达到限制消除犯罪目的的预防理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1)区别:
①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的法律科学,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侧重揭示犯罪的法律特征及犯罪与刑罚间关系。
②犯罪学从犯罪的发生过程入手,通过揭示犯罪原因,寻求预防犯罪的方法,制定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
(2)联系:
①刑法学的研究成果为犯罪学的研究方向及范围的界定提供条件,刑法学中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也是犯罪学中的犯罪预防体系的组成部分;
②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为刑法学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实践依据,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服务。
43.(1)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年龄降低。
(2)女性犯罪成员总数中的比重趋增。
(3)流动人口犯罪突出,闲散人员犯罪增多,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44.(1)研究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
(2)对本地区、本部门一个时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监督实施。
(3)组织、指导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综合治理措施。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后进。
(5)办理党委和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
45.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因其在情感和意志活动上严重偏离正常,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常人差,违法和危害行为常常有以下特点:
(1)其违法行为一般带有偶然性的特点,事前较少预谋,手法也不甚隐蔽。
(2)其违法行为往往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动机目的短浅,一般不为常人所理解。
(3)在危害社会的同时,常常既造成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同时也对自身造成不利和危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满分22分。)
46.(1)预防重新犯罪是指防止已经犯了罪的人重新实施犯罪行为。
(2)正确适用刑罚,发挥刑罚的特殊威慑作用。
(3)加强罪犯改造工作
①说明政策与方法。
②改造工作中的综合治理。
(4)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教育和管理
①说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过渡期的政策与措施。
②就业安置
③帮助教育
④管理
(5)综合分(语言、逻辑、表述)
47.(1)犯罪原因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有序动态的构成体系。
(2)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要素:①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②犯罪原因;③犯罪条件;④犯罪的相关因素。
(3)相互之间的内在的联系:①社会历史根源是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也是决定犯罪行为具体原因的背景条件;②犯罪原因决定犯罪行为,体现社会历史根源对具体犯罪行为起决定作用;③犯罪条件对犯罪原因起辅助作用;④相关因素对犯罪起间接影响。
(4)综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