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史》科目重难点串讲资料
课程代码:00402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充(约27-97年)字仲任,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思想和著作中,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只有《论衡》流传下来的85篇。
一、论身心统一
人与万物皆是秉承天地之气所生,并且按照自然的本性发育成长的,但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发育,也包括心灵的成长。身心共同成长,才是完整的。要实现身心的完整发展,就必须接受教育。这也是王充的身心统一论的基本主张。
在此基础上,王充还进一步指出了心智上的差异与生体之间的关系。
二、论小二禀性
王冲注意到儿童的先天素质,但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最终的善恶还是主要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强调环境对儿童品行形成的作用,特别提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将对其长大后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强调,教育和环境决定善恶
三、论优生
王充强调胎教、少生、优生。王充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子女是夫妇和气所生,而子女的强弱夭寿是由夫妇禀气的厚泊所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命定。
多生则气薄,少生则气渥
禀气说是指生育多则气薄,少则气渥。
四、论在活动中学习
王充认为,儿童的认识时在活动中产生的,活动越广,越能全面的认识。强调手脑并用
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点,他敢于破除传统,批评权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
颜之推,著述甚多,现存者仅《颜氏家训》二十篇。是中国古代影响十分广泛的家庭教育名著。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一、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最早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外在环境,父母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有许多共同语言,因为也是儿童最信服的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语言、道德、立志、实学。父母充分利用儿童对自己的“亲”“信”,对其认真的进行“诲谕”,那远远超过学校、老师及圣哲名言的教育作用。
二、提倡及早施教
颜之推主张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最好能从胎儿开始,他认为年幼之时心理单纯、记忆力强,而成年以后生活面宽广,思想复杂,精神不如幼童阶段那么集中,学习效果也差。
三、主张“严而有慈”
颜之推认为教育孩子是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有爱”。主张对子女要一视同仁,反对偏爱。
四、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1、于善人而居 2、慎交游 3、交益友 4、学以力行
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虽然他的教育思想都是围绕如何加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这个中心而展开的,而且其中还有诸如提倡棍棒教育等迂腐观点,但是,他的许多主张是他自己治家经验的结晶,他所揭露的士大夫教育的腐朽也是他耳闻目见的产物,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仍有着相当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与吸取。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对幼儿教育也多有论述,如《小学》《同蒙须知》等。
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一、注重胎教
朱熹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注重胎教的教育家,他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问题。
二、重视乳母之教
朱熹还十分重视乳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要慎择乳母。乳母是婴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对婴儿影响也最大。他把乳母称作子师
三、善从师,慎择友
幼儿童稚,模仿性强,辨别力弱,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环境的影响,又往往通过人们的交往实现的,尤其是师、友的影响更为显著,因而古代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要教育子女善从师,慎择友。
四、提倡由浅入深的启发教育原则
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上,朱熹提倡由浅入深进行启发诱导。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把教育分成二等,即“小人之学”“大人之学”。在内容上,按“量力所致,约其课程”的原则,对各等教育做了具体规定: 在“小人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于言语步趋,次及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既有杂细事宜。
对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启发其思考,是他们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主观唯心论者,他的哲学体系可以“致良知”概括,包括:
心即理说,知行合一,万物一体论
一、“明人伦”的儿童教育目的
“人伦”,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教育的任务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
二、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
教育不但要适应儿童的发育水平,而且也要适应儿童的认识水平,教育儿童要从儿童当前的认识水平出发,逐渐加以深化、扩充。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王守仁把儿童分成年龄之异、脾性之异、才能之异,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四 、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王守仁十分注重启发儿童的兴趣,他提倡教育儿童一定要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儿童如果心情愉快、欢喜活泼地学习,那么他们的进步自然是不会停止的。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 斥责把儿童当囚犯一样体罚
五、主张陶冶教育
王守仁认为通过“习礼”“读书”“诗歌”等学习活动来进行陶冶。
六、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
王守仁认为儿童学习的知识面不能太多狭隘,流于片面,广泛的教育内容,可以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
“考德”课是道德教育,就是每天一早检查儿童前一天的视听言动是不是都是按照“人伦之学”去做。
“习礼”则使儿童仪节庄重而不忽惰,大方而不拘谨,动作从容而不迂缓,态度修谨而不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