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幼儿教师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育者和教育者,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效果。
30. 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专门能力。
31.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1)观察与领悟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
32.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33.教师的人格特点(或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内容):(1)同理心强,富于爱心;(2)有恒负责,细心周到;(3)外箱乐群,和蔼可亲;(4)情绪稳定,自制力强;(5)想象力强,敢于创新;(6)严于利己,以身作则。
34. 苏斯特马赫和索尔蒂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主要有三种:执行者;治疗者、辅助者;解放者。
35.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1)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2)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3)教师是幼儿的榜样。(4)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36.幼儿园是幼儿走入社会的第一站。
37.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39.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于1983年提出,该概念的最初提出是针对服务行业的
40.情绪是教学的核心:(1)教学是人际互动为基础的;(2)在教学中,教师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3)教师的情绪活动处于控制之中。
41.幼儿教师情绪的特点:幼儿园组织氛围;幼儿教师职业承诺;幼儿教师的人际互动与人际行为;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
42. “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有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低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42.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
43.幼儿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情感管理的特殊内涵,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会自我安慰,自我宣泄和自我调适,自觉摆脱焦虑,悲伤,灰暗,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二是自觉养成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
44.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来源:保教工作负担过重;幼儿园责任巨大;工作上面临不断磨难的困扰。
45.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症”的主要症状:(1)幼儿园提高教育要求,加快教学改革时,教师情绪较紧张,不安,易怒,易燥,动辄会责怪或迁怒幼儿;(2)神经高度兴奋,失眠,食欲不振,女性教师生理不顺,自律神经系统失调等;(3)在教育工作中,喉咙易嘶哑,情绪充满了忧郁或攻击性;(4)容易神经过敏对教学活动产生厌倦感,无力感或无可奈何感,当独自一人时易多愁善感,身心失调;(5)在教育工作中反应迟钝,回避责任,对幼儿冷漠,自我中心主义强烈
46.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疏解:
(1)幼儿园中开辟供教师专用的静养,休息室以及专用的研究室,以减少对教师身心的干扰;
(2)建立教师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机制,租金教师的精神健康;
(3)改善幼儿园教育的气氛和环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信息,资料,进修体制等方面的支援;
(4)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水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5)幼儿园的组织,行政部门等倾听庭教师的要求,心声,加强教师群体间的沟通交流;
(6)教育要注意自身的劳逸结合,加强体质锻炼,使工作,娱乐,休息锻炼及心理调节有机地协调起来。
47.师幼互动广义的师幼互动包括在幼儿园所有情境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狭义的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48.影响师幼互动行为之间的因素:
(1)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2)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3)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师幼互动的频次与时间是影响是有关系形成的两个主要外部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豪斯等人对4岁幼儿的研究发现,在1--4岁经常更换教师的班级中侵犯性强的幼儿比较高,师幼关系不和谐的也较高。
48. 人类的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49.典型的应激三阶段:(1)警觉阶段;(2)抵抗阶段;(3)衰竭阶段。 由于持续的适应性反应无效而造成的衰竭,并产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崩溃。
50.幼儿教师应激的成因:(1)幼儿教室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良;(2)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3)社会及人际关系压力。
51.幼儿教师应激的对策:(1)悦纳自己,善待自己;(2)友善对人,乐观对事;(3)自我放松,自我疏导;(4)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
52.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1)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2)教师的情绪安全感;(3)教师的职业态度;(4)教师的教学风格;(5)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