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
2.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 社会学 人类学 政治学 伦理学 生物学 生理学等
3. 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
4. 按模型的发展变化,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按模型生产的形式,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 按模型的形态,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 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
5. 模型的结构由目标 变量和关系组成
6. 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法律环境 科技环境 文化环境
7. 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物理环境 组织环境 心理环境的要素
8. 人的行为的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
9.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0. 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
11.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影响 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12.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 自我 超我
13. 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14.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15. 气质差异的应用原则:1气质绝对原则。以其所要求的气质特征为绝对标准挑选和培训人员2气质互补原则.有的气质可以由别的气质特征予以适当的补偿,基本上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叫做气质互补。他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个原则就是这两面的互补3气质发展原则
16. 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7. 能力差异有如下几方面:(1能力的水平差异,这种差异又可分为:1能力低下2一般能力3才能4天才(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18. 能力差异应用的原则:1能力 限的原则,就是每一项工作要求的起码能力水平2能力合理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19.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20. 性格运用原则:1性格顺应原则2性格互补原则
21.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22. 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因果关系知觉
23.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24.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客观因素包括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2主观因素包括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25. 知觉错误的表现:1.知觉防御: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该对象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3.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影响4.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个行为特征,又称哈罗效应5.道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26. 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既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7.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1.更富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公正的晋升4.支持性的工作环境5.工作团队6.上级的管理7.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28.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所持续地从事的工作和担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9. 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在职业设计中要留有余地2.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3.必须为所有成员提高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4.即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专业5.两种生涯的结合。
30.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31. 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1.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2.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3.环境对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
32.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友爱和归属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求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33. 成就需要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主要内容有:1.对权力的需要2.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3.对成就的需要
34. ERG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提出,包括: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
35. 挫折:是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36. 工作设计:是组织向其成员分配工作和职业的方式,也包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37.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8.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满足和需要: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的需要4.完成任务的需要
39. 塔克曼提出的群体的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2.风暴阶段3.正常化阶段
40. “社会助长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
41. “社会抑制作用”: 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有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
42. 观众效应:是当一个人工作时,有一个或若干个旁观者在一旁观察他的行为,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
43. 共同活动效应:是当一个人工作时,其他人也在一旁作同样是工作,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影响群体内聚力的有: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的影响3.群体规模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5.班组的组合6.与外部的隔离7.群体的效绩8.其他因素。
44. 内聚力的作用有:1.满意感2.沟通3.敌意4.生产率5.对改革的阻碍6.群体意识
45. 反头脑风暴法:让人们对某个方案只提批评意见,尽量挑毛病,甚至吹毛求疵,从而根据批评意见修改这个方案,使之达到完美。
46. 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感情.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渠道。
47. 人际关系的类型:1)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2)按人际关系的形成的纽带分:亲戚关系.地缘关系.业绩关系。
48. 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
49. 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50. 谈判是当事人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持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协商和过程。它是解决冲突 维持关系或建立条件或合作构架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