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
A.主观条件B.理论基础C.客观条件D.理论前提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 )
A.时间具有一维性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C.时间具有有限性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6.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内容和形式反映了( )
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B.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D.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 )
A.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B.加强思想领导C.民主集中制D.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一—实践B.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11.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 )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1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之间的矛盾
C.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3.人的本质在于( )
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道德品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学识修养
14.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15.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中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因素是热本( )
A.社会正常生产条件B.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C.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D.生产规律和商品价值量
16.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对各因素都有影响和渗透作用的因素是( )
A.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C.教育培训费用D. 历史和道德因素
1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相对过剩B.生产绝对过剩C.生产相对短缺D.生产绝对短缺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实用主义B.利己主义C.自由主义D.民主主义
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方面新变化的是( )
A.生产者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增加
B.机器生产由“三机系统”发展为“四机系统”
C.生产管理中增加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手段和工具
D.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出现了法人所有制等新形式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
A.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创办国有企业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
C.通过国家实行经济计划化,促进社会生产协调稳定发展
D.通过国家财政和信贷政策,进行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劳动者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生产和资本进”步 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
A.商业资本国际化B.产业资本国际化C.借贷资本国际化D.货币资本国际化
23.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
2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 )
A.稳定币值、汇率和物价B.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
C.促进市场总供需平衡D.实现充分就业
25.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物质条件是( )
A.社会化大生产B.现代无产阶级C.马克思主义理论D.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P36-44
(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休。
(2)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上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与克思主义学说。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P36
(1)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P4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思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P43-47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P46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科学性来保证。
(2)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通过一系列原来表现出来
6.意识的本质。P94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7.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P97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改造世界,实现预期目的。如果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实务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102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要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在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事的目的。
9.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P107
(1)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第一,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
10.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P112
(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必须通过思维的加工,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1.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P120
(l)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2)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
12.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P121
(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表现在: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相-致相符合的关系;而价值是指某物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13.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P131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1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P155
(1)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
15.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P159
(1)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存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16.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P170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也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17.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P170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2)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来说,一力面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8.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P173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181
(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20.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P183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工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为了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2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P183
(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
(3)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2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P210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3.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P222
(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淮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3)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2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P243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样的?P262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3)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各国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6.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270
(1)在思想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确保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
(2)在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系改革中起到领导核心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3)在组织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领导全体人民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
2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生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P284,
(1)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和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2)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社会运动。共产主义在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实现要经过长期的奋斗
(3)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2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P287
(l)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29.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P289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在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 (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3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哪些?P25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
31.党的十九大以来进行的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的特点?P141
这次改革与以往历次机构改革不同的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强调统筹推进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既要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和短板,又要同步推进群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机构改革;既要推动中央层面的改革,又要同步促进地方和基层的改革。改革力度之大,影响面之广,触及的利益关系之复杂,都是历史少有的,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指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1.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P83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把远大理想、奋斗目标同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P80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在认识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 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P82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注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
4.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96
(1)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 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4)在杜会主义观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惰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台起来.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砚规律的盲日蛮干。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P111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它们的区别表现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务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6.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P144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件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与承认主题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从而主体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2)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3)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断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住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主体选择。
(4)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径.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7.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P145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共同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体系和上层建筑。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名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不同。
8.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P164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在阶级社会里,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9.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P176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②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0.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实质及其后果。P185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2)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下人的剥削和统治。
(3)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贫富两极分化。
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P190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的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时间就越快;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3)生产资本的构成也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1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当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式是什么?P210
(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可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一百多年来,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点。
1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和主要内容。P228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或地区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2)战后以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国际化也在不断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到来。
(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产全球化,生产领域中国际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结合日益紧密。二是贸易全球化,国际商品交流日益扩大。三是资本全球化,随着资本输出规模的扩大.资本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
14.试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及后果.P230-231
(1)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①生产的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上层领域中国际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结合日益紧密。
②贸易全球化。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壁垒和限制的减少,国际商品交流日益扩大。
③资本全球化。随着资本输出规模的扩大,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
(2)经济全球化深化了国际分工,推动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加速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都有所收益。
(3)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并存在忽视社会进步、造成环境恶化、导致治理危机、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等弊端。
1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P234
(1)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其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和发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在其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16.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发展变化是怎样的?P244
(1)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垄断程度提高,垄断组织生产经营多样化并向国际化发展。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垄断财团实力迅速增长,经营多样化、国际化。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其新变化主要是资本输出方向多变,国家资本输出占一定比例,出现了以“对外援助”形式输出资本的新方式。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其发展变化是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新同盟的出现和发展。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其新变化是老殖民主义瓦解,各种比较缓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法大量出现。
1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P266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
18.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则?P25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这些原则的错误倾向。
(2)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3)要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9.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哪些变化?P232
(1)在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只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