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 )
A.表达 B.理解
C.感知 D.想象
2.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指文章的( )
A.形式 B.词汇
C.内容 D.篇章
3.听话能力测评的主要指标是( )
A.听得懂、能抓住要点 B.能听懂每个字的读音
C.能听清每一句话 D.记住所有的内容
4.教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体现在他对( )
A.自己的态度上 B.教师职业的态度上
C.校长的态度上 D.同事的态度上
5.小学中年级作文着重训练( )
A.连句成段的能力 B.连词成句的能力
C.连段成篇的能力 D.听话写话的能力
6.“自能读书”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能读书”观出自( )
A.张志公 B.叶圣陶
C.朱自清 D.袁微子
7.教师提出问题,甚至一连串的问题,要求学生马上问答,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却往往不知道问的是什么;听读不能发现错误,听讲抓不住重点……,这足以说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
A.教师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听的训练
B.教师没有有意识地进行说的训练
C.教师没有有意识地进行读的训练
D.教师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写的训练
8.学生说话,在组织语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 )
A.情感 B.记忆
C.思维 D.注意
9.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组训练项目重点有“怎样读懂每一篇课文”“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等突出了哪一个年级的训练重点( )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D.中高年级
10.把“晴”写成“睛”,“末”写成“未”,这种错别字类型属于( )
A.增减笔画 B.形近相混
C.结构错乱 D.同音相混
11.《三字经》的作者是( )
A.周兴嗣 B.史游
C.王应麟 D.佚名
12.第一次揭示出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关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时间为( )
A.1956年 B.1963年
C.1986年 D.1992年
13.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中心是( )
A.课程改革 B.校长负责制
C.教学改革 D.师资改革
14.表情达意的能力是语言表达( )
A.词句的能力 B.篇章的能力
C.思想情感的能力 D.政治观点的能力
15.1927-1937年国语教科书编审中,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允许自由的竞争,但必须经过审查,这种教材是( )
A.审定制 B.国定制
C.州定制 D.省定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特点是( )
A.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语文课的性质
B.专辟一部分讲汉语知识
C.加强双基,提出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D.阅读教学贯彻串讲串问的原则
E.提出选文要文道统一,教学要贯彻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原则
17.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包括( )
A.教科书 B.教学参考书
C.补充读物 D.激光视盘
E.教学挂图
18.汉字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 )
A.笔画笔顺 B.偏旁
C.间架结构 D.浅显的构字方法
E.汉语拼音
19.我国南北朝到清朝末期所用的识字课本主要有( )
A.《千字文》 B.《三字经》
C.《百家姓》 D.《蒙学》
E.《国语》
20.识字能力的要素包括( )
A.汉字的基础知识 B.识字工具
C.识字方法 D.智力因素
E.非智力因素
21.理解句子的能力主要包括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
A.突出中心思想的句子 B.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C.结构简单的句子 D.对表达思想感情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E.含义深刻的句子
22.课外阅读后进行交流讨论的形式主要有( )
A.读后交流 B.专题讨论
C.写读书笔记 D.向学生推荐课外书
E.读前的布置指导
23.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体现三个观点( )
A.共性与个性的观点 B.自觉能动的观点
C.联系、发展的观点 D.生活实践的观点
E.矛盾统一的观点
24.对小学生作文形式的总要求主要有( )
A.要准确、合理、通顺 B.不写错别字
C.词语要确切 D.句子要合乎语言习惯
E.整篇文章要有中心、有条理
25.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训练听说的方式有( )
A.听述 B.听评
C.辩论 D.听辨
E.质疑问难
26.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估主要从( )方面来进行。
A.教学态度 B.教学能力
C.学历 D.品德修养
E.教学思想
27.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是( )
A.延续性和连续性 B.层次性
C.针对性 D.多样性
E.训用一致性
28.考试从形式上可划分为( )
A.单项考试 B.综合考试
C.书面考试 D.口头考试
E.实践性考试
29.对小学生来说,出声朗读的作用( )
A.增加阅读速度 B.集中注意力
C.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 D.训练语感
E.有助于思考
30.语文课程的性质,最主要的有两条( )
A.工具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实践性
E.思想性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科学地解决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序,最基本的做法是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___________结合起来。
32.对于识字数量的规定,取决于汉字基本字汇的匡定和___________的分析。
33.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___________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34. ___________是听说的源泉。
35.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初步掌握___________的本领,是小学语文教师特有的任务。
36.识字教学重点的确定,要从字的特点和___________出发。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7.阅读能力
38.小学语文教学评估
39.作文能力
五、简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举例说明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基本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41.简述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
42.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3.简述阅读对作文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举例说明如何对小学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错别字?
45.为什么听说训练要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46.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分析该片段是如何贯彻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的。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文章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缘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友谊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明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的“供”应读第一声(gōng)不读第四声(gò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意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的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时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
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学习第二、三段(略)。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时课堂上忽然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