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坚实的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和大气科学基础;掌握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大气环境、大气探测和大气物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和部队等有关业务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大气科学、天气气候、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科研、教学、科技管理和业务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基本培养要求
1、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的学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勤奋、求实、进取的学习和创业精神。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遵纪守法, 自觉维护社会公德。
3、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学、外语及计算机应用和大气科学基础知识; 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试验研究的训练。
4、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了解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以及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掌握气象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天气分析与预报、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事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基础和应用研究及业务工作的能力。
三、修业期限与学分
(一) 修业期限:5--7学年。
(二) 学分:总学分130
四、学 位
修满规定学分,符合兰州大学成人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基础课
流体力学、数值分析、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Fortran语言、大气探测学及实验、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
六、专业主干课程
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气候学、雷达气象学
七、教学计划总体安排
教学计划总体安排一览表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
学年 | 学年 | 学年 | 学年 | 学年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公 共 基 础 课 | 1 | 入学教育 | 2 | 2 | |||||||||
2 |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3 | 3 | ||||||||||
3 | 计算机基础 | 3 | 3 | ||||||||||
4 | 高等数学(Ⅱ) | 15 | 5 | 5 | 5 | ||||||||
5 | 英语(1-4) | 16 | 4 | 4 | 4 | 4 | |||||||
6 | 普通物理 (Ⅱ) | 12 | 4 | 4 | 4 | ||||||||
7 | 线性代数 | 3 | 3 | ||||||||||
专 业 基 础 课 | 8 | 流体力学 | 4 | 4 | |||||||||
9 | 数值分析 | 3 | 3 | ||||||||||
10 | 大气物理学 | 4 | 4 | ||||||||||
11 | 大气化学 | 3 | 3 | ||||||||||
12 | Fortran语言 | 3 | 3 | ||||||||||
13 | 大气探测学 | 4 | 4 | ||||||||||
14 | 动力气象学 | 5 | 5 | ||||||||||
15 | 天气学原理 | 4 | 4 | ||||||||||
16 | 气象统计预报学 | 3 | 3 | ||||||||||
专 业 课 | 17 | 数值天气预报学 | 3 | 3 | |||||||||
18 | 气候学 | 3 | 3 | ||||||||||
19 | 雷达气象学 | 3 | 3 | ||||||||||
20 | 天气分析学 | 3 | 3 | ||||||||||
21 | 天气诊断分析 | 2 | 2 | ||||||||||
22 | 卫星气象学 | 3 | 3 | ||||||||||
选修课 (五选三;9学分) | 23 | 现代防雷技术 | 3 | 3 | |||||||||
24 | 环境气象预报 | 3 | 3 | ||||||||||
25 | 空气污染气象学 | 3 | 3 | ||||||||||
26 | 人工影响天气 | 3 | 3 | ||||||||||
27 | 边界层气象学 | 3 | 3 | ||||||||||
实践 | 28 | 综合实习 | 9 | 9 | |||||||||
29 | 毕业论文 | 8 | 8 | ||||||||||
合 计 | 136 | 18 | 16 | 19 | 15 | 15 | 12 | 9 | 9 | 6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