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百家争鸣中的阴阳家的代表是
A. 邓析 B. 邹衍 C. 惠施 D. 墨翟
2. 士人群体成为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 先秦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A. 理学 B. 玄学 C. 般若学 D. 涅槃学
4.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
A. 春夏 B. 夏秋 C. 秋冬 D. 冬春
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
A. 变文 B. 话本 C. 南戏 D. 传奇
6. 忽必烈奉为国师的西藏僧人是
A. 宗喀巴 B. 龙钦巴 C. 八思巴 D. 玛尔巴
7. 在《一枝花 ·不伏老》中以“铜豌豆”自比的是
A. 关汉卿 B. 王实甫C. 马致远D. 张养浩
8.明朝的税制改革为
A. 募役法 B. 初税亩C. 租庸调法D. 一条鞭法
9. 提出“知行合一 ”的是
A. 陈白沙 B. 王阳明 C. 李 贽 D. 何心隐
10. 中国传统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
A. 农耕观 B. 农政观 C. 悯农观 D. 勤农观
11. 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是
A. 字辈谱 B. 家谱 C. 家风 D. 人生仪礼
12. “本草”一词出现在
A. 先秦 B. 西汉 C. 唐 代 D. 明代
13. 印刷术传入日本的时间是
A .8世纪 B .9世纪 C. 10世纪 D . 11世纪
14. 不属于“五礼”的是
A .吉 B . 凶 C .宾 D .祭
15. 不属于周公六礼的是
A. 纳采 B. 纳吉 C. 纳征 D. 纳福
16. 不属于传统孝服“五服”的是
A. 斩 缞 B. 齐 缞 C. 綏 服 D. 缌 麻
17. 现代中国境内的语言种类至少有
A . 50多种 B.60多种 C.70多种 D .80多种
18. 汉语七大方言中没有的是
A. 赣语 B. 湘语 C. 蒙语 D. 吴语
19.不属于汉语特点的是
A. 词形不变 B . 四个声调 C. 音义对应 D. 词性数格
20. 元代把汉语共同语称为
A. 通 语 B. 天下通语 C. 官话 D. 国语
21. 朝鲜仿造汉字创造的文字叫
A. 片假名 B. 平假名 C. 谚 文 D. 字喃
22.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运用的修辞格是
A. 对偶 B. 顶真 C. 回文 D. 析字
23. 哪一种不是汉字构形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
A. 书写单位种类很多,富于变化
B. 书写单位多变,但有规律性
C. 笔画相互配合,形成和谐又便于书写的系统
D. 打乱原有结构的字能提供陌生感
24. “复习”的谜底是“羽”,这是对谜面字形的
A. 合成 B. 离析 C. 离析、组合 D. 隐语
25. 印度佛学与中国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产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
A. 禅宗 B. 华严宗 C. 净土宗 D. 宋明理学
26. 中外佛教史上“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未显示出中国文化的
A. 充分开放性和鲜明主体性
B. 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
C. 文化交流的双向互渗性
D. 文化创新的共通性
27. 对中国科举制推崇备至的书之一是葡萄牙传教士科鲁兹著的
A.《中国札记》B.《中国游记》
C. 《伟大的中国》D.《中国哲学》
28. 朝鲜受中国影响的是
A. 新罗精神 B. 大化革新 C. 明治维新 D. 科举制度
29.1896年发表《匡时策》的是
A. 冯桂芬 B. 沈寿康 C. 孙家鼐 D. 张之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 以下几个方面,属于文化事象的是
A. 原始巫术B. 服饰等级C. 中国草药
D. 观察舞蹈E. 建安风骨
32.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是
A. 自然环境B. 商业文化C. 地理条件
D. 区域意识E. 典范人物
33.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为准备建造一支海军部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
A. 梧桐树 B. 漆树 C. 桑树
D. 棕榈树 E. 柿子树
34. 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场战争是
A. 河东战役B. 河西战役C. 河南战役
D. 河北战役E. 漠北战役
35.广义的西域包括
A. 新疆 B. 中亚 C. 印度
D. 伊朗 E. 阿富汗
36.色目人包括
A. 契丹人 B. 女真人 C. 西域人
D. 欧洲人 E. 西北人
37. 中国的农耕经济文化理论包括
A. 农耕灌溉B. 农政主张C. 农事信仰
D. 农书文献E. 农器图谱
38.农耕仪式在各地有
A. 开耕仪式B. 灌溉仪式C. 禳灾仪式
D. 秋收仪式E. 冬藏仪式
39.宋代开封的行会有
A. 牛行 B. 马行 C. 纱行
D. 果子行 E. 大小货行
40. 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是
A. 民本思想B. 节约粮食C. 人格教育
D. 食疗观E. 待客观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 简述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目的。
42. 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3. 简述儒家礼法原则构成的文化特色。
44. 简述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内涵。
45. 结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舞三位一 体的文化特征。
46. 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7. 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的“天人合一”。
48.论述对儒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