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幼儿园课程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349
点击查看:【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B 2.C 3.C 4.D
5.A 6.C 7.D 8.A
二、填空题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术发展
2.显性课程
3.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4.行为
5.发现
6.整个教学法
7.感官教具
8.最近发展区
9.直接经验
10.安全
三、是非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2.幼儿园课程组织是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3.心理组织法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4.单元主题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启蒙性,生活性,游戏性,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潜在性。
2.(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3)有助于发展幼儿智力和能力的经验;
(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3.(1)整体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时代性原则;
(5)缺失优先原则;
(6)辩证性原则。
4.(1)秩序。
(2)自由。
(3)真实与自然。
(4)美感与安全。
5.(1)高度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2)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
(3)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6.(1)单元主题活动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而项目活动是慢慢地发展出来的;
(2)单元主题活动教师事先设定好目标,而项目活动的目标是经由孩子和教师的商议发展出来的;
(3)单元主题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而项目活动中孩子自由选择活动;
(4)单元主题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短,而项目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长。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以减少等待。
(2)过渡环节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以减少消极等待。
(3)活动安排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如设计有趣的活动形式,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避免活动过程中的隐性时间浪费。
(4)不要对幼儿照顾过度,以避免教师忙不过来、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
(5)养成幼儿良好的常规和专心做事的习惯,这样可以节省教师在活动中用于班级管理(如维持秩序、处理不当行为)的时间。
2.当前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区域活动性质的认识上,二是对活动区域的材料投放上。
(1)从对区域活动性质的理解上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认识:第一,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的场所;第二,把活动区活动视为作业教学的“延伸”;第三,把活动区看做在集体活动之外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
对策:第一,要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充分自由,不要干预过多,更不要直接控制;第二,适当地把区域活动的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结合或融合起来。
(2)从材料的投放上看,最大的问题于在互相攀比,追求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不仅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教育价值。
对策:要充分多地投放相对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1分)
七、案例分析题(8分)
所谓“支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教学互动;儿童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上例中,教师的支架性行为表现在:
(1)注意到幼儿只搭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发现了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提出“回来时我从哪里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
(3)通过提醒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有效地启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搭一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
八、活动设计题(8分)
主题网的制作过程:
(1)脑力激荡:尽可能多地写出与“公园”有关的字词。
(2)归类:将写出的字词进行分组,必要时可添加字词。
(3)命名:选择合适的字词对每组进行概括,并写下一个相应的标题。
(4)连网:将一组组字词使用“网状”形式连起来。
画出主题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