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56
点击查看:【真题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创新 探索教育规律
2.形式逻辑 三段论
3.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4.核心概念 概括度
5.日常观察 科学观察(次序可逆)
6.审核资料 资料归集
7.结构性 非结构性(次序可逆)
8.自变量 控制变量
9.简单枚举法 科学归纳法
10.事实命题(陈述性命题) 价值(性)命题(评价性命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D 3.D 4.B 5.C
6.D 7.A 8.A 9.A 10.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是指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2.是借助于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3.是调查(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和某种态度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4.是一种统计控制的方法,其功能是利用直线回归法,将足以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用实验方法加以控制的有关因素(共变量)从方差中剔除,再经调整后,求出方差的无偏估计量。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规定总体。
(2)取样随机,使总体中所有成员都有同等的被选样机会。
(3)取样强调代表性,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代表总体。
(4)抽取样本容量合理,符合统计(学)要求,又切实可行,误差小。
2.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
(1)问题必须有价值;
(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5)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3.不同类型实验的共同特点有:
(1)有明确的研究假设;
(2)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即要有实验处理;
(3)合理地控制无关变量;
(4)要建立实验的特质目标(测评目标体系)并实施测评。
4.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基本要求是:
(1)一致性,即评价指标体系须与总体目标一致。
(2)独立性。指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应具相对独立性,外延不交叉。
(3)可测性。指标应当具体,用可操作化语言表达,并可以进行测量或观察。
(4)可行性,即可用、有效性高。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研究理论化程度提高(强调理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概括性提高;理论地研究教育,关注构建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用哲学认识论从多方面分析教育问题。
(2)教育研究方法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主要表现为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综合运用。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主要表现为研究目的以价值导向为根本依据,强调应用价值;研究实施强调大教育观,采取系统结构的观点;研究方法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组织形式强调科研群体,使个体优势互补,结果评价具有明显价值取向性。
(4)教育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在提高理论化程度的同时,加强了教育实验研究,主要表现为强调教育实验并提高其科学水平;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研究定量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2.根据实验研究报告,判断一个教育实验的设计、程序是否规范可作以下分析:
(1)标题是否较好地反映了该研究?是否内含有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对研究目的的陈述是否清晰(性质、意义、交代、阐述是否清楚)?
(3)文献检索是否很好地提供了该实验研究的背景?
(4)理论假设用语是否明确?命题的论证根据是否充分?
(5)取样是否科学(样本的代表性、容量如何)?
(6)自变量、因变量及操作定义的确定是否合理?
(7)该实验属于何种类型?对无关因素控制采用什么方法?控制程度是否合理?
(8)实验所得数据的测量手段、操作过程及数据的整理分析是否有效、可靠和客观?收集的资料是否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系统性?
(9)研究所讨论的问题和结论是什么?在分析误差基础上进行的归因是否客观和符合逻辑?
(10)实验报告的写作是否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