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法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245
点击查看:【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D 3.D 4.B 5.A
6.B 7.C 8.A 9.B 10.D
11.D 12.D 13.C 14.D 15.A
16.B 17.A 18.B 19.C 20.D
21.A 22.C 23.A 24.D 25.D
26.C 27.D 28.A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CDE 32.ABD 33.ABCD 34.ABC 35.ABCDE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该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37.行为人为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犯罪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形。
38.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一般罪犯,在执行一定时期的刑罚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39.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40.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41.刑法上作为义务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
(1)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特定义务
(3)由行为人的先行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
42.(1)死刑只能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3)死刑必须经过核准程序。
(4)死刑设有缓期二年执行制度。
43.(1)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和翻译。
(3)主体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
(4)主观方面是故意,具有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目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1分)
44.区别共有5点:
(1)危害的来源不同
(2)行为的对象不同
(3)行为的限制不同
(4)必要限度不同
(5)主体限定不同
六、案例分析(本大题16分)
45.(1)其主观罪过是于过自信的过失。
(2)赵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3)说明过于自信过失的理由。
46.(1)回答刘某的主观罪过属于间接故意。
(2)说明什么是间接故意。
(3)结合案情说明为什么刘某的主观罪过是间接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