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文学精读--名词解释
1、神话:是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形态。
2、 风雅颂: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大多是宫廷宴飨(xiang) 的乐曲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3、 赋比兴: 赋 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喻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4、 春秋笔法: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
5、 楚辞: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楚地歌辞。两个含义:一,指战国时代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二, 指西汉刘向说编辑的一部总记。它 收录了屈原、宋玉以及西汉作家的一些作品。
6、 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人们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做“乐府”是诗 歌体制的名称
7、 本纪:是《史书》全书的大纲,用编年的方式写历代君主的政绩。
8、 世家:是世袭家族及孔子、陈涉等人物传记
9、 列传:是本纪、世家以外,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传记。
10、 七体:汉代赋家枚乘作《七发》,赋中假托楚太子纵欲而卧病, 吴客以七事 启发太子, 最后因妙言要道, 使太子病愈。 语言上散文话, 对音乐、美味、车
马、游宴、 狩猎、观涛、听有学识之人讲论天下是非之理七方面(所谓七发) 大 力铺陈夸张,词藻绚丽,具有形式美。这种结构体制被后世称为“七体”
11、 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从建安至魏初这一时期, 文坛上涌现了 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共同的文学 特征。(1)有相同的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2)有相同 的创作原则:《诗经》和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3) 有相同的情感意志: 悲 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4)有相近的风格: 慷慨悲凉。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 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 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12、上官体:是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式,因上官仪大量制作这类作品而得名。 其主要特点是承袭南朝形式主义诗风,以“绮错婉媚为本”,讲究对仗,刻意追 求形式美。
13、王孟:是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
14、新乐府运动:是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突出继承了 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 以反映民间疾苦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以浅显平易的 语言和乐府精神作为艺术追求,是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15、元白: 是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
16、传奇: 为唐代的一种文体, 即短篇文言小说。传奇的称谓, 不同时代含义不 同,明清时代, “传奇”指的是戏剧。
17、词: 原来是配乐的歌词,因而有人称其为乐府。唐代称这种民间流行的曲唱 的歌词为曲子或曲子词, 简称作词。后由文人染指, 它逐渐形成了一套格律, 终 于由一种配乐歌词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新的诗体。
18、花间派:晚唐词人温庭筠“香而软”的词风对后来文人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鼻祖的“花间词派”。
19、温韦: 温庭筠和韦庄。温为花间鼻祖,韦是花间词派成就最高的词人。
20、婉约词派: 宋代的词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 等。他们认为词“别是一家”以婉约为正宗。其词作大多写离愁别绪以及个人遭 遇,题材较为狭窄。
21、豪放词派: 是与婉约词派相对的宋代词派。有苏轼开创,至辛弃疾而大成, 包括黄庭坚、陆游以及陈亮、刘过等词人。因他们的词风飘逸豪放,故名。
22、一祖三宗:元人方回论诗, 推崇江西诗派。将杜甫推为江西之祖, 即“一祖”: 又将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推为“三宗”
23、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的尤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
24、说话四家 :讲史、说经、小说、合生。
25、话本: 民间说话艺人讲故事(说书)时所用的底本。
26、 套曲: 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又称散套、套数, 或 与小令相对而言而称大令,一般都有尾声。
27、 元杂剧: 是产生于元代的戏曲形式,它有说白、有唱词、有表演, 并有剧本 流传至今。它综合了隋唐以来各种戏剧因素和各种表演技艺, 在宋金杂剧、院本 的基础上, 吸收了说唱诸宫调等各种讲唱文学的营养, 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曲词与 科白相结合, 通过歌唱、念白、舞蹈和音乐伴奏来表演一个完整故事的综合性舞 台艺术。因其用北曲为声腔演唱, 又称为北曲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 的成熟。
28、书会才人:元代知识分子因断绝了仕进之路,有一些人便与民间艺人相结合, 组成“书会”,编写杂剧并参与演出活动, 书会中读书人出身的, 被称为“才人” 关汉卿、马致远等都是典型的“书会才人”
29、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邓光祖、白朴、马致远
30、元代四大爱情戏: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 马上》、邓光祖的《倩女离魂》
31、南戏: 南曲戏文的省称,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
32、元末明初四大传奇: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3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34、拟话本: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改编的短篇白话小说。
35、三言两拍: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 刻拍案惊奇》
36、汤沈之争:这场争论是由吴江派作家改编汤显祖的《牡丹亭》而引起的, 汤
不满意沈璟斤斤计较曲律而伤害文意的做法, 沈汤之间围绕戏曲创作中文采与格 律之间孰重孰轻,以及戏曲文学的技巧方法问题,观点不同。汤重意、趣、神、 色,沈重依腔合律,这就是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37、唐宋派散文家: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他们推崇韩、柳、欧、苏古文的继承 传统。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38、公安派: 是指以湖北公安人三袁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继承唐宋 派散文家而起。核心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9、竟陵派:由于当时公安派的影响较大, 意识群起而效法, 所“陋”的弊端也 日趋明显, 于是就有竟陵派起而较之。这一派以其首领人物钟惺和谭元春都是竟 陵人而得名。他们致力于寻找补救公安弊端之法, 提出了“引古人之精神, 以接 后人之心目”。
40、桐城派: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康熙时由方苞开创。
41、南洪北孔:指康熙间两位戏曲作家,即写《长生殿》的洪昇和写《桃花扇》 的孔尚任。
42、神韵说: 清初王世禛的论诗主张。王氏强调作诗要“兴会神到”,追求所谓 的“得意忘言”,认为“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乃是诗 之最高境界,这就是所谓神韵。
43、格调说: 是沈德潜的师论主张。前七子中的李梦阳曾提倡格调,即从格律、 声调上学习古人。沈德潜进一步提出:“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 善伦物,感鬼 神,设教邦国, 应对诸侯”;诗人“立言”,必须“一归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 遂使格调说更为完整。
44、性灵说:清中叶袁枚的论诗主张。此说是在公安派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袁 枚反对拟古,
45、花部与雅部:花部是指地方戏曲,雅部是指昆曲。
46、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 曾朴的《孽海花》
47、“三大主义”:1.推翻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2.推导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3.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48、文学研究会: 1921 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孙伏园等 12 人。主要刊物有革新过的《小说月报》、《文学旬报》、《诗》、《戏剧》等、宗旨是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并鼓吹“为人生而艺术”。 在创作上, 该派的作家大多以反映社会和人生问题为主, 尤其注重批判社会黑暗 与人生的灰色,并遵循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49、创造社: 1921 年成立于日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以
1925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创造社文学活动主要倾向欧洲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 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表现自我、尊重个性。刊物主要有《创造》季 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后期创造社则出版了《创造月刊》、《文化批判》、 《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偏于“左”倾。 50.小诗:这些诗歌往往比较凝练,在三、五句之中,记下一些“小杂感”式的 “零碎的思想”,发表时被编辑分了行,形成一种较为自由的小诗形式。
51、格律诗派:主要指新月社的诗歌创作。由于当时诗歌创作反对古典的格律, 趋向于毫无章法的“绝对自由”,以至于诗歌创作失去了诗歌的本性,新月派的 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 即诗歌创作应具有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从而赋予了新诗一定的美学规范,因而人们将他们的创作称之为格律诗派。
52、象征诗派:主要指 20 年代后期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诗歌创作。
53、左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成立于 1930 的上海。
54、孤岛文学: 1937 年上海沦陷后,一部分作家留在上海租界,在日寇势力的 包围中, 在地下党的领导下, 坚持抗日文艺运动,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史称“孤 岛文学”
55、“拜伦式的英雄”:拜伦的“东方叙事诗”等长诗中的浪漫主义主人公, 他们 都是专制压迫的反抗者,他们忧郁、孤傲,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在敌我悬殊的斗争中, 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斗争到底。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有拜伦本 人思想性格的明显特征,因而他们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