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超过2小题,只按考生答题的前2小题计分)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 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都是这种情况。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 三是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1)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相互制约。瓜分中国,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是外国列强的共同图谋,但是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矛盾、冲突。甚至可能爆发战争。因此,列强经过协商,暂缓瓜分中国,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治华”。(2)最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侵略斗争。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其不敢为所欲为瓜分中国。这一点连侵略者也承认。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和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将领们拒绝一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与外国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
第五,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4.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中国。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2)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5.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重要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行列;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6.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一个启示,经济落后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了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7.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运动后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领导者。
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目标,革命前途和胜利之路。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0.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的分析?
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就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因此,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军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 为盟军完成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为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
12.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1)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作为“第三方面”,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源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如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民盟中央常委兼西北总部支部主任委员杜斌丞。
1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它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从而赢得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2)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 (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先着重党思想建设,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15.新中国成立初期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及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
(1)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2)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的原因:第一,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抓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第二。从当时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第三,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16.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坚持自愿和互利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国家努力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17.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深刻的社会变革。
18.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1)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动活泼的政治局面(2)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3)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4)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5)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1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
(4)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我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