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10004
点击查看:【真题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凌叔华
2.春宝娘
3.北京人
4.解放区(延安)
5.《老马》
6.郑詹尹
7.台静农
8.空想
9.秦波
10.古华
二、搭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C D A B
2.D C A B
3.B A D C
4.C D A B
5.D C B A
三、简析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1)翠翠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既害羞又粗犷,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山村少女。
(2)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个不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清纯的少女。
(3)翠翠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所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性美。
(4)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优良纯朴品质的热爱,
(5)小说对翠翠的幻觉、梦境;
(6)及不自觉的意识流动的描写;
(7)人物间的对话和直接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展现了青春期少女的复杂心理变化,颇为传神。
2.《美食家》是陆文夫“小巷文学”的代表作。
(1)小说巧妙地将一个纯朴、耿直的革命干部高小庭和一个一辈子沉缅于吃喝的资本家朱自冶四十余年的生活浮沉扭结在一起,构成曲折复杂的矛盾纠葛,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并巧妙地通过高小庭的眼睛去审视“美食家”朱自冶各个时期的行为和心理。
(2)朱自冶是个房产资本家,一生以吃为业,乃至吃成了“精”。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后,“会吃”也成了一门专长,他被尊称为“美食家”,出任烹饪学会会长。
(3)朱自冶的沉浮,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4)这种变化纠正了一种偏见:不要单从人生观方面去鄙视这类人物,还要看到他从吃成“精”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美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受到爱护和尊重。
(5)朱自冶价值的被发现、被肯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
(6)从这一人物好吃的不变性中非常生动深刻地揭示出历史的多元性。
3.(1)1929年夏衍了解到包身工制度及其非人生活,于1936年写出这篇报告文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劳动人民,并掠夺财富的罪行。
(2)报告文学以包身工的一天生活和劳动为线,重点刻画了“芦柴棒”这个形象。作品一开头就点出她的名字,然后回顾她因病被残酷摧残的事实。她被迫干活,却吃不到残粥,她生病不能起床,还要被踢打、泼冷水,令人发指。
(3)她被压榨得只剩一副皮包骨头,连“抄身婆”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在于:一是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残酷性;二是以个别说明群体包身工的苦难。
4.(1)诗人以小草强化烈士形象,表示张志新是英雄,又是普通的人。构思十分新颖,独特。
(2)“草的柔韧、纤细、秀美”,使诗人感到它更适合一个女性形象;诗的风格刚健、委婉、含蓄。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个时代,人民只有“草”的命,却保持着崇高的品质。一个张志新倒下去,却有千万个站起来。
(4)小草是一个象征,小草在歌唱,也象征民族、人民的歌唱。诗以小草为起笔,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并采用虚实、类比、烘托、设想等手法,展示烈士的崇高形象。
5.(1)《雅舍小品》风行世界,印刷已达300多版。梁实秋的散文观点是:“要忠实于自己”“简短”。
(2)从《雅舍》这一小品,看出梁氏散文有如下特色:
一有自己的个性,纯粹是作者自己个性的流露,用梁氏的话说,就是要有自己“文调”。《雅舍》所表达的那种淡泊的人生,正是梁氏个性的流露;
二简短,散文简短,删繁就简,语意含蓄,显示深远;
三是文采斐然,道古论今,随手引用,涉笔成趣,显示学者型散文的特色。
四、综合应用(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凤凰涅般》是一首杰出的自由体新诗。它打破旧诗格律的束缚,用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诗歌形式去配合诗歌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大胆想象,神话的色彩,给自由体新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
(2)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强烈的感情与美妙的想象相结合,使得更生的景象十分奇特。
其二是诗的结构宏大,气势磅礴,有独唱、重唱、合唱等,犹如豪迈壮丽的交响曲。
其三是诗歌形式大解放,诗歌打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但也用韵律来协助抒情。诗行的排列按情绪的变化来构成,表现手法又按情感的不同来选用,如设问、排比、反复等。句子虽长短不一,但有内在的韵律,节奏和谐,富于音乐美。
2.(1)《“锻炼锻炼”》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
(2)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
(3)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渐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
(4)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
(5)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
(6)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
(7)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
(8)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
(9)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