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业生态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26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
A.植物学 B.动物学
C.作物栽培学 D.生态学
2.公共水域捕鱼属于( )
A.成本外摊 B.收益外泄
C.市场调节 D.社会调节
3.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
A.较高的生物产量 B.高的经济产量
C.多样的生物种类 D.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
4.在田(地)中种十字花科作物,以其花蜜养蜂得蜂蜜;田(地)四边植桑,以其叶养蚕得蚕茧等。依食物链增加环节的功能,该食物链应属于( )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复合环 D.高效环
5.植物所需的P、K、Ca等常量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几乎全部来自于( )
A.大气 B.水
C.微生物 D.岩石
6.高杆和矮杆作物,豆科与禾本科的间作,它们对资源的利用是属于( )
A.种间互斥 B.种间共生
C.种间竞争 D.种间互补
7.在同一营养级之间生产量与摄食量之比叫( )
A.组织增长率 B.同化效率
C.生态增长率 D.维持价
8.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称为( )
A.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生物小循环
C.地质大循环 D.养分循环
9.当小麦化肥用量从每亩15公斤增加到20公斤,小麦亩产量从100公斤增加到130公斤,则肥料投入的边际产量为( )
A.130公斤 B.30公斤
C.6公斤 D.0.3公斤
10.关于演替的正确说法是( )
A.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群落取代另一种群落的顺序过程
B.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无规律性
C.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无方向性
D.以先锋种为发展顶点
11.用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生物个体数目表示种群的大小,则叫作( )
A.种群密度 B.种群生态密度
C.种群数量 D.环境容量
12.生物种群内各个体在其生存环境空间内是等距离分布时,即称为( )
A.平衡型分布 B.均匀型分布
C.稳定型分布 D.增长型分布
13.年龄结构呈钟型,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平衡,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波动型种群
14.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是( )
A.绿色植物 B.阳光
C.有机物质 D.地热
15.白天植物的气孔关闭,夜晚打开,进行二氧化碳吸收,这类植物是( )
A.水生植物 B.湿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16.大麦属于( )
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
C.中日照植物 D.中间型植物
17.下列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
A.土壤 B.化肥
C.天然气 D.煤
18.在作物轮作制度中,强调合理地加入豆科作物种植,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建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 D.为了获得更多的豆科作物产品
19.现代农业中,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病虫抗药性增强 B.作物种植密度增加
C.农药药效提高 D.作物的单产增加
20.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结合属于种间关系的( )
A.寄生 B.原始协作
C.偏害作用 D.互利共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水的生态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B.水能维持植物细胞的紧张度
C.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D.水是缓和地球上温度变化的缓冲剂
E.生物体内一般含水量在70%以上
22.消费者按食性不同分为( )
A.寄生动物 B.肉食动物
C.杂食动物 D.腐食动物
E.草食动物
23.决定生态系统结构的是( )
A.构成系统的组分 B.组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C.组分间的联系方式和特点 D.农、林、牧、副、渔各业
E.“五业”间物质能量的转移,循环途径
24.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
A.物质流 B.能量流
C.信息流 D.价值流
E.意识流
25.偏向于r - 对策者的生物有( )
A.耕牛 B.马
C.低等藻类 D.昆虫
E.细菌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生态型
27.生物的放大作用
28.食物链
29.十分之一定律
30.稳态调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土壤有机质对作物有哪些重要的生态作用?
32.简述化学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33.什么是限制因子?确定限制因子时应注意什么?
34.水体的人为污染源有哪些?
35.简述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论述生物种间捕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37.试述物候对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意义与作用。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8.用生态位原理分析稻田养鱼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