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制史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223
点击查看:【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A 2.C 3.A 4.A 5.C
6.C 7.D 8.B 9.D 10.B
11.C 12.C 13.C 14.D 15.A
16.C 17.D 18.B 19.C 20.C
21.B 22.D 23.D 24.B 25.A
26.A 27.D 28.D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D 32.ABCE 33.ABCD 34.ABCD 35.ABCDE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1)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
(2)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7.(1)封,指查封财产。
(2)守,指看守家属。
(3)封守要详细记录财产的情况,并轮流看守家属。
38.(1)元朝类似前代大理寺的中央审判机关。
(2)元世祖二年设置。
(3)审理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相犯的案件。
39.(1)1913年10月31日(仅答“北洋政府时期”亦可)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体现了国民党以法律制袁的要求。
(2)因委员会的地点设在北京天坛祈年殿,故这部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草”。
(3)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故“天坛宪草”并未颁布。(只回答“未颁布”亦可
40.(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的简称。
(2)将抗战时期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土地改革的土地政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1)“昏”,是指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别人的美名。
(2)“墨”,是贪得无厌,败坏官纪。
(3)“贼”,是肆无忌惮地杀人。
(4)这三种犯罪,都要处死刑。
42.(1)魏《新律》将《周礼》中的“八辟”,改为“八议”,首次入律。
(2)“八议”指作八类人犯罪,依法可以享有免刑或减刑的规定。
(3)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43.(1)解散一切会道门封建迷信组织,不得再举行活动。
(2)会道门首要分子必须向公安部门登记,如与匪特勾结进行破坏活动,必须逮捕严惩。
(3)一般会员如停止参加活动,即不予以追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1)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贞观初,确定用加役流作为宽恕死刑的刑罚。为封建立法提供了死罪减刑较现实的办法。
(2)区分两类反逆罪,缩小缘坐处死的范围。唐太宗认为反逆有两类:一是“兴师动众”;一是“恶言犯法”,两者情节轻重不同,处理应有区别。确定“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
(3)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以及类推、断罪失出入、死刑三复奏、五复奏等断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45.(1)实行“不干涉原则”,又称“不干涉审理主义”或“当事人进行主义”也可称为“绝对的处分原则”。
(2)特定案件的法院调解制度。①调解事件。一是强制调解事件;二是任意调解案件。②调解日期。调解应于起诉前进行。③调解组织。由调解法官和调解人组成。④调解方式。不用开庭形式,得不公开。⑤调解结果。不能成立调解,转入诉讼程序;调解成立。
(3)规定琐细,文字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