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56
点击查看:【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2.B 3.D 4.B 5.A
6.B 7.C 8.A 9.B 10.D
11.B 12.B 13.B 14.D 15.A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指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
17.是指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8.是在已有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19.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它建立在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建立系统的模型以及系统的择优的基础上,从而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合理控制。
20.是指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操纵两个或多个变量(因素)的设计,其特点是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1)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2)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3)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22.(1)标题:对本表基本内容所作的简要概括说明;
(2)序号:在有多个表格的同时,应在标题前加序号以示区分;
(3)标目:作为表格的分类标志,说明调查表所要研究的问题各具体组成部分的内容;
(4)数字:是被调查者需要填写的部分;
(5)表尾:说明调查单位、调查员或填表人、填表日期;
(6)表注:包括填表说明、数字资源的来源、特殊项的注释等。
23.(1)检查法。对研究结果中的漏洞逐步检查,找出原因,加以纠正;
(2)三角互证法。对同一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
(3)反馈法。研究结果得出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力图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结果,检查其有效程度;
(4)比较法。将研究结果与相关定义和理论加以比较。
24.(1)研究对象应随机抽取,其观测数据应相互独立;
(2)因变量应是连续变量,且样本应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3)各样本的方差应大致相似。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5.(1)理论探讨。初步确定该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念、内容范畴及研究思路;
(2)建立指标体系,使理论构思具体化并得到初步验证;
(3)通过调查研究及准备性的实验研究,为形成理论构思提供事实依据;
(4)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吸取其中合理因素。
26.(1)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是指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施行于实验室的、具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可全面控制的观察。
(2)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主要优点是:①观察过程严密,结果公正、客观;②观察资料系统、科学,并可充分利用数量表述。
(3)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局限性主要是它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很难运用。具体表现在:①它要求观察者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及进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②要求实验室的条件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