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精选考点
马克思一:
可知论:科学是可以认识这个世界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无法被科学给认识的
同一性:两个事物可以共同存在
一元论: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的
二元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实体【唯物唯心主义的融合】
诡辩论: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而主观的,混淆是非,制造错误关系
两种对立的发展:形而上学: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
辩证法: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普遍地
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 特殊的
否定之否定: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
反映:是唯物主义揭示认识主体的人与认识客体的关系的范畴
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是 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物质内部的矛盾性,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实践的观点
认识论: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是 唯物主义
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所谓否定是指 即克服又保留
哲学:关于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其中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认识,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 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
辩证法思想发展的近代形态 唯心辩证法
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现代形态 唯物辩证法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命题,这种观点属于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是
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这些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的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 代表人物柏拉图,朱熹
个别与一般:个别指单个的具体事物,又指事物的个性;一般指许多个别事物所属的一类事物,又指事物的共性。
白菜,芹菜,油菜,菠菜等同蔬菜的关系是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历史唯物论观点
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生产实践
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农民播种小菜
真理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真理
相对真理: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真理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这说明 真理具有相对性
下列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它可以指导实践 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唯物法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个是强调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强调 永恒发展的观点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世界和自身态度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观点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是一样有规律的
朴素唯物主义:将有形的物质看做是世界的物质的本源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把水 火 土 木 气 等具体物质形态看成是世界本源的观点是一种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直接经验是通过个人的实践获取到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个人从书本中获取到的知识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从认识到实践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他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 实践----认识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生产方式
真理是没有阶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马克思二
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他在本质上反映了 人与自然地关系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 劳动
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劳动者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生产力
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是 教育
在生产关系的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在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中,属于渗透性因素的是 自然科学
属于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的是 劳动资料
社会发展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 社会性
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根据是 生产关系的性质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是 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社会革命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源于对立阶级之间的 经济利益的对立
社会价值
下列各项体现正确处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是 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属于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是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毛泽东理论:
一.邓小平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2.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思想就要亡国,说明了 解放思想的重要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体现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5.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依据是邓小平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6.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 实现共同富裕
7.邓小平在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方面,不仅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还突出强调了 解放思想
8.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 自己的发展
9.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实现共同富裕
10.邓小平指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改革
11.在邓小平理论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的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2.邓小平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二.一国两制,台湾,香港
1.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领导人是 邓小平
2.一国两制成功的实现首先解决的是 香港问题
3.一綱是指 台湾必须统一与中国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台湾问题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 台湾人民
6.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新民主主义 【推翻帝国主义【1919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是从1949到1956的过渡期】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工人阶级
2.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开端是 五四运动
3.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领导者不同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最终完成 工农民联合战线发展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是 1937年77事变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中,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性的阶级是 民族资产阶级
6.农民阶级在整个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所处的地位是 主力军
7.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 基本动力之一
8.在近代中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 辛亥革命
9.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属于 中间势力
10.党的过度时期总路线适用的历史时期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1.标志这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的会议是 遵义会议
四.毛泽东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人民革命
2.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七大
3.毛泽东思想经过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是在 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于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5.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分清敌友
6.毛泽东思想活得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蕴含这方面的著作是 反本本主义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历史问题是 建设社会主义
8.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教条主义
9.毛泽东指出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是 洋为中用
10.在毛泽东建军思想中,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1.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是 毛泽东
五.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在1956年,此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
1.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 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
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 经济效益 为中心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是 经济建设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于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主体是 企业
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 人民当家做主
12.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时 集体主义
15.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时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16.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著名论断的是 邓小平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9.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生之本是 就业
20.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
22.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关键是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3.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鲜明的特点是 改革开放
三个代表 【2000年提出的思想】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 坚持党的先进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 坚持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型势,新任务
土地政策
1.中国共产党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是 抗日战争时期
特色社会主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证明,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改革开放
2.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政治保证
3.党的十七大中,被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范畴的是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是 农民阶级
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坚持以人为本
2.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发展
3.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是 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1.国民党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主要错误是 关门主义
2.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中心环节是 发展进步势力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阵,实质上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新时期 [1976]
1.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 社会主义的
2.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是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军队: 【革命战争,为了反抗国民党】
人民军队与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区别是 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 南昌起义
中国民族革命的基本内容是 土地革命
三大优良作风
1.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2.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毛*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
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没收官僚资本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不动摇
4.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 对国民经济具有控制力
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成分中,国有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的经济形势是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我国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 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7.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党
1.国民党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 湘边界秋收起义
2.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共产党于民主党关系的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我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 四项基本原则
其他:
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国体是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 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发展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 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源于对立阶级之间的 经济利益的对立
解决各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纳点是 各民族共同繁荣
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各党派是 参政党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改革 从城市开始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是 密切联系群众
兵民是胜利之本所体现的思想是 人民战争
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十七大提出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是 又好又快
十七大提出的文明发展的新概念是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