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
议论文24个精华练习题
1.下列关于《礼记 ·大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论述了“大同”与“小康”的不同
B. 为增强说理气势,多处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C. 间接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
D. 表达了孔子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相关知识。《礼记 ·大同》一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大同” “小康”的理想社会形态,论述有力,气势充沛。
【考点】议论文——大同
2.阅读《礼记》的《礼运》篇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大同”对待财力的态度是什么?带来的结果又是什么?
(2)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 “大同”是指什么?
【答案】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外户不闭。
(2) 排比、对偶。
(3)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考点】议论文——大同
3.下列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孔子认为颛臾是东蒙之主不能伐
B. 孔子认为颛臾在邦域之内不必伐
C. 孔子认为颛臾是季氏子孙的忧患
D. 孔子认为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应伐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相关知识。认为颛臾是季氏子孙的忧患是冉有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观点。
【考点】议论文——季氏将伐颛臾*
4.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6小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 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 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 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有哪些?
(3) 翻译“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答案】
(1) 孔子采用例证方式驳斥了冉有的托词,指出其观点的错误,并层层剖析,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 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季孙之忧;大动干戈;既来之,则安之。
(3) 君子最痛恨那种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为了得到一定另找借口的行为。
【考点】议论文——季氏将伐颛臾*
5. 下列关于孔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 ) 。
A. 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B. 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C. 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D. 晚年整理“六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与贡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提出的,
并非是孔子思想理论。
【考点】议论文——季氏将伐颛臾*
6.下列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
A. “王好战,请以战喻”,侧面指出了梁惠王好战致使民不聊生
B.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说明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性
C. “寡人之民不加多” ,是因为梁惠王对治理国家不用心不用力
D.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指出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隐性剥削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相关知识.明了使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这也说
【考点】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
7.先秦散文中最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手法的是 ( ) 。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彀,圈套、罗网。《孟子》一书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 小故事、寓言,都妙趣横生, 旨意明白,善设机辟,请君入彀。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考点】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
8.下列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孔子认为颛臾是东蒙之主不能伐
B. 孔子认为颛臾在邦域之内不必伐
C. 孔子认为颛臾是季氏子孙的忧患
D. 孔子认为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应伐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相关知识。认为颛臾是季氏子孙的忧患是冉有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观点。
【考点】议论文——季氏将伐颛臾*
9.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6小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 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 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 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有哪些?
(3) 翻译“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答案】
(1) 孔子采用例证方式驳斥了冉有的托词,指出其观点的错误,并层层剖析,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 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季孙之忧;大动干戈;既来之,则安之。
(3) 君子最痛恨那种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为了得到一定另找借口的行为。
10.下列关于孔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 ) 。
A. 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B. 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C. 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D. 晚年整理“六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与贡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提出的,并非是孔子思想理论。
【考点】议论文——季氏将伐颛臾*
11. 阅读《许行》作品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1) 给文中加【】 的字注音并解释。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 解释“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一句中,两个“学”的含义。
【答案】
(1) 踵: [zhǒng]脚后跟,用作动词,走,走到。
廛: [chán]百姓的住宅,住处。
氓: [méng]外地迁来的民。
耒耜: [lěi sì]指耕地的农具。
(2)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着粗毛编制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3) 第一个“学”是儒学,第二个“学”是农学。
【考点】议论文——许行*
12. 在《许行》一文中,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是 ( ) 。
A. 陈相
B. 许行
C. 陈辛
D. 孟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相关知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的观点。
【考点】议论文——许行*
13.《许行》中,孟子面对面驳斥的人是 ( ) 。
A. 许行
B. 陈良
C. 陈相
D. 陈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相关知识。本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是儒家和农 家的一场辩论。
【考点】议论文——许行*
14 .《赵威后问齐使》中的反面人物形象是 ( ) 。
A. 婴儿子
B. 叶阳子
C. 钟离子
D. 子仲
【答案】D
【解析】《赵威后问齐使》中的反面人物形象是子仲。
【考点】议论文——赵威后问齐使*
15. 下列对《赵威后问齐使》 内容分析得不正确的是 ( ) 。
A. 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 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和人民生活看得比齐王重要的民本思想
C. 反映了赵威后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 赵威后认为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王的统治才能巩固 ;贤能的隐士被任用,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答案】A
【解析】本文体现了赵威后先民后君、重民爱才的进步的民本思想。
【考点】议论文——赵威后问齐使*
16. 阅读《赵威后问齐使》作品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 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 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 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1) 给加【】 的字注音并解释。
(2) 翻译画线的句子。
(3) 写出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
(1) 食:sì拿食物给人吃。
衣:yì是动词,拿衣服给人穿。
恤:xù顾念。振:zhèn救济。
息:xī繁殖,繁育。
彻:chè通“撤”,拿掉。
(2) 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
(3) 反问,排比。
【考点】议论文——赵威后问齐使*
17.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 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 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 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 请概括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各自因用客获得了怎样的成功?
(2)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 请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答案】
(1) 缪公: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使秦成帝业。
(2) 归纳、对比。
(3)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考点】议论文——谏逐客书*
18.阅读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0~32小题。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 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 子 (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 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 诅咒!
(1) 这段文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以什么手法来揭示这个现实?
(2) 这段文字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这段文字中采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
(1) 揭示封建军阀统治之下,封建等级制度严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反动与黑暗。作者 以比喻、对比的手法揭示这个现实。
(2) 所谓中国固有的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其实不过是安排 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就是人吃人。
(3) 对比、排比。
【考点】记叙文——灯下漫笔*
19.阅读梁实秋的《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 ”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 ”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钱即生 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 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针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 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 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 春天还会远吗? ”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1) 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 这段文字列举自己幼年逃学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 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案】
(1) 时光不停地在流转,谁也不能使它停留片刻,劝告大家要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
(2) 作者列举自己幼年逃学的事,很自然地引出没有人“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 问 题,从而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3) 运用了引证法和喻证法两种论证方法。引用名人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把自己全部 的生命比喻成合订本日历,来说明生命的短暂,从而达到强调韶光易逝,应重视珍惜的道理。
【考点】议论文——谈时间
20.《论快乐》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A. 快乐分为肉体和精神的
B. 快乐是人生的享受
C. 快乐是人生的本质
D. 快乐由精神来决定
【答案】D
【解析】本文通过对于快乐的特点和本质的论说,阐明了“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和“快乐 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可谓钱锺书对自己人生观的集中表达。
【考点】议论文——论快乐
21.“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所用的论证 方法是 ( ) 。
A. 比较论证
B. 比喻论证
C. 演绎论证
D. 归纳论证
【答案】B
【解析】这里用“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和“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来比喻快乐对人生的 诱惑,形象鲜明,意蕴深刻。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考点】议论文——论快乐
22.阅读《论快乐》作品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 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 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 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 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 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世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 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 ”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问题:
(1) 这一段文字中提出了什么论点?
(2)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观点?
【答案】
(1) 快乐是短暂的。
(2) 作者用“欢娱嫌夜短”、德语“沉闷”字面意思、《西游记》的“天上一 日,下界一年”、《酉阳杂俎》的“鬼言三年,人间三日”作为论据,证明快乐是短暂的。这是类比论证。
【考点】议论文——论快乐
23. 朱光潜的《选择与安排》是一篇 ( ) 。
A. 议论文
B. 说明文
C. 记叙文
D. 散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相关知识。《选择与安排》是朱光潜的一篇议论文,作者主要论述了写文章时如何正确选择材料,以及在选择好了材料之后如何对这些材料进行安排的问题。
【考点】议论文——选择与安排
24.阅读培根《论学问》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0~32小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 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 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 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 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就 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 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 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保 龄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 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的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 经院学派的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 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1) 这段文字提出了哪三种治学方法?
(2) 这段文字提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3) 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 ①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②要把阅读和写作、做笔记、会谈相结合。③要把治学与弥补自己的精神缺陷结合起来。
(2) 选读、全读、精读、请人代读 (读摘要) 。
(3) 排比、比喻。排比的使用增强了作品的气势与说理性,比喻的使用使作品的说理更加生动和形象,易于理解。整体增强了文字的文学性和说理性。
【考点】议论文——论学问